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陆俭明、申继亮、王本华等专家点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

2023/6/21 14:49:01  阅读:33 发布者:

陆俭明

北京大学教授

我认为,今年的语文试题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重在有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试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德育、强调德育。同时,立德树人还要培养学生有世界眼光、时代意识、探索精神,试题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设计时强调很多问题是关联的,引导学生不要只看一个方面,这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二是试题设计比较科学。在题型方面,今年试题中的主观题占到一定比例。这是对的,对减少机械刷题会有效果。在素材方面,覆盖比较全面,古今中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不偏重于哪一方面。在考查点上:一方面重知识,考查学生知识掌握得到底怎么样;另一方面更重能力,对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比较深入的考查,特别是考查阅读之后的表达能力。此外,今年试题强调运用,如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这一点我也很认同。

三是试题导向很好。今年试题做到了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知识也好,能力也好,都要求学生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哪个学生做到这三点,那么作答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考试是指挥棒,今年的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从高中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三者关系角度谈几点感想。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2017年,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大,完善后的课程标准正式发布。课标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发布后的这几年,高考命题改革与课标改革推进高度一致。高考命题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敏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高价值。出什么试题,一线教师都会研究。命题是一项艰巨任务。好的试题,不能仅把考试作为工具,还要转向育人载体,这样才能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今年的试题总体质量很高。

对于今年的语文命题,我有3点认识。

一是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理念相一致。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考、评的一致,命题是把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新修订的课标,特别强调核心素养,把中央的要求、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每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有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试题紧扣四大核心素养。试题素材充分强调思想价值,使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学作品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等等。注重考查关键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很多试题都对高阶思维能力进行考查,依靠记忆是回答不上来的。还有考查必备品格,这是非认知因素,包括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等,试题对这方面也有所考查。从课标到教材到教学到考试,核心素养是前后贯通的。

二是与教学内容关联。试题材料的选择和高中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语文命题很难,出书上的原文肯定不行,完全抛开教材也不行,会造成语文教学难度不断提高。今年试题特别强调与教学规定内容之间的关系。这释放出明确的信号:一线教学首先要把教材念透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而不是盲目扩大范围,仅把教材当作一小部分内容。比如鲁迅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红楼梦》等都是教材里的重点内容,在试题中有很多体现。

三是强调任务的综合性。以前考试考零散的知识点比较多,现在越来越强调任务的综合性。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体现了实践导向、实践理念。现实生活中解决任何问题,都不能依靠单一知识点完成。这几年试题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话,材料二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学术文章,两则材料都在讲调查研究,但侧重点不同。第5题打通两则材料,学生要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作答,这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回答的。今年的作文题,也体现了对学生多思维视角、综合运用知识等能力的考查。面对这样的语文试题,学生确实要减少机械刷题,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才能真正考出好成绩。

王本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这份试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培根铸魂在试卷中体现充分。高考以试题的形式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而且,与政治等其他学科都不一样,试题带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色,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育人,表现得非常明显。

我常年从事教材编写工作,今年试题全面深入关联教材,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一线调研时,很多高中教师会问:教材里的这个内容高考会考吗?整本书阅读单元里的《红楼梦》《乡土中国》高考会考吗?今年的试题让一线教师感到安慰,也给了他们信心,因为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在试卷中随处可见。

一是显性、可见的关联。首先是和教材选篇的关联,不仅和高中教材关联,甚至和初中、小学教材都有关联。比如新课标Ⅱ卷的文学类文本,学生会感到非常熟悉,作者沈从文是教材里有的,题目是社戏,初中教材里也学过鲁迅的《社戏》。学生作答起来有亲近感,会感到命题很友好。第7题的3个选项也都和教材选篇相关,其中的B选项提到传统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在初中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专门讲传统白话小说,高中还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新课标Ⅱ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Ⅱ,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是初中推荐的整本书阅读篇目。除了指向选篇的关联,还有些指向教材里那些看似不会考的内容,这也是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比如教材中介绍家乡文化生活的设计,很多教师会质疑,高考会考这些吗?今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是关于调查研究的。同时,在家乡文化生活这个单元共设计了3个活动,其中的一个就是通过调查看家乡的现在。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后真相时代》,而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在教材中有一个专门单元。一线教师看到这些试题会感到很欣慰,也不会再质疑是不是教材有什么就不考什么。

二是隐性的关联。这一点也很重要,要让一线教师认识到,不能把课文掰开了揉碎了之后一点点塞给学生。试题体现了和课程观念的3种关联,一是整合,二是情境,三是典型任务。比如:教材里的多文本阅读在试题中表现为复合文本的使用;教材强调整合,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就是读写结合类试题,打通读和写;教材强调情境,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考生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法给星球小学的学生讲一个成语、列一个提纲,让学生变身为小老师,情境、典型任务都在里面了,题目中给出的3个成语也都是小学、初中、高中学过的。

总体来说,高考语文试题和教材的关联,显性部分让一线教师很高兴,但更要关注隐性的内容。教师只有吃透了,才知道教学往哪里走,该怎样引导学生。

郑桂华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对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有两个方面的感受。

第一,关于命题理念。试题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新高考理念和对任务、情境、题型的要求。一是设计典型任务,考查关键能力,可圈可点。不少试题体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很关键的。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要求学生对两则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梳理和分析,这是对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的考查。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学生写文学短评,这也是课标学习任务群中明确规定的。新课标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要求学生思考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试题设计直接指向创新人才素养要求。二是情境的类型多样,指向真实生活。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把文本语境和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情境、生活中语言的运用情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第20题对思维品质和结构化经验要求很高。今年的4道作文试题都很好地指向了课标中的典型情境,学生看到不会懵,都是他们已经在思考或者应该思考的,做题过程中会唤起生活经验,就像“熟悉的陌生人”。三是文本覆盖面广。试题的文本类型涉及古今中外,文本体裁多样,文本难度控制得很好。文本关联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但不需要学生具备很深的学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既不是过于独特的个人化经验,也不是抽象的。文本组合方式非常多元。全国甲卷名篇名句默写第(3)小题,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花和雪关联起来,在整合关联上向前迈进一大步。新课标I卷名篇名句默写第(3)小题,要求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实运用积累的名句,体现了语文知识的价值所在。

第二,关于命题技术。试题追求科学规范,全国卷一直做得很好。今年在人文关怀上做得更好。4道作文题“瘦身”了很多,题干更为简洁,开放有度,给学生善意温馨的提醒,是会给考生答题带来亲切感的题型。

总体来说,今年试题是一道靓丽风景,为选才提供很好的样板。高考三大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在今年语文试题中体现得很充分。学生作答不仅是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李奇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正高级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与甲卷使用省份的学生水平总体上是相符的,具有以下5个鲜明特点。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时代信息,富有思辨色彩,是把试题命制在伟大时代和真实青春之上、深入人心的好题。文本选材中正平和,不故弄玄虚,能让学生实现真实阅读,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水平。主题价值取向稳健大气,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考引导功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命题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聚焦文本的最大价值,在反套路、反机械刷题、反死记硬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试题具有显性的逻辑性、思辨性,带领学生聚焦文本真正价值所在,而不是印证一般的解题套路,充分体现了命题的科学性、学理性,更突出了开放性、灵活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考生的思考与表达。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问答题都是基于文本设问,学生必须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才能作答;文学类文本阅读强调对文本写作逻辑的分析,把阅读引向可证、可思的学理层面,而非诉诸虚妄的阅读灵感。文言断句题由选出正确选项转变为要求考生断句,更能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避免使用排除法等解题技巧去投机得分。古代诗歌阅读问答题将问题还原到对诗歌的真正理解上,基于读懂,走向赏析。

三是甲卷出现令人怦然心动的新变化,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稳健创新、不懈进步的追求。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使用一个语料统摄5道小题,使文本材料更聚焦,这5道试题各有侧重,体现了命题智慧,引导考生将时间花在深入思考上,而不是仓促浮泛的阅读上。

四是甲卷的作文试题“人·技术·时间”值得称赞。材料表述清晰明确,几乎没有审题难度,我认为这是好作文的特征。门槛低,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道试题还体现了纵深感,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较大的立意包容性和丰富的表达可能性,有利于不同思维能力、不同表达能力的学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五是试题与教材内容关联性加强。作为一线教师,很欣喜地看到试卷中有很多教材中的信息。这有利于一线教学改革更健康、更深入、更理性。

总之,全国甲卷试题大气爽朗,思辨性、开放性和教考衔接等特点引人注目,值得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

张云佳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稳中有变,平和中有创新,呈现4个特点。

一是强化语文基础,注重教考衔接。文言文断句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关注实词虚词搭配,学生基本功扎实才能做对。语言文字运用Ⅱ第21题,要求学生删除句子中的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该题非常有现实意义,有助于纠正学生繁冗啰唆的问题。试题多处呼应教材,如第11题不仅关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实词,还关注文化常识,与教材内容相衔接,AB选项分别将文本中的词语和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中的词语进行比较。

二是强调理性思维,注重思维考查。论述类文本摘编自学者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逻辑清晰,试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实用类文本是一篇科普文章,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特点。第6题要求考生以“深时”的视角思考可能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这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作文试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思考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

三是使用创新题型,注重情境设计。如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相同语言形式进行辨析,要求学生仔细体会上下文具体语境;又如名篇名句默写题强调对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生活情境灵活运用名句。

四是落实“大思政”要求,体现育人功能。实用类文本关注自然生态问题;文学类文本虽然情节简单,但意蕴深厚,主人公德贵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整个试卷给我的启发是,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一是要回归语文教学本身,拒绝套路化、模式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根本。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拒绝机械化、浅显化、狭隘化、虚无化的学习。

朱德勇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有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和近4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一脉相承。

一是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高考命题和统编教材协同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高中必修上册专设劳动主题的单元。现代文阅读Ⅱ选用陈村的《给儿子》一文,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与教材要求相符。如果学生对这一单元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那么在考场上解读这篇文学作品是可以举重若轻的。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要求写文学短评,在语文必修上册有一个单元,核心的学习任务就是这个;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境设置,也和教材紧密相关。老师们平时会有疑惑,到底有没有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带学生去开展这些活动。现在高考这么考了,大家就清楚怎么做了。

试题与教材潜在的关联,比较突出的是现代文阅读I中的第4题,要求学生说明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教材中《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试题的文本复杂得多,学生如果认真学习教材,会有论证和驳论的自觉性,不会感觉遇到很大的挑战。

二是高考命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以创新题型改变机械刷题。比较典型的是现代文阅读Ⅱ的试题,要求学生写短评思路,给出的答案示例中前两点一般的学生都可以达到,但是第三点刷题的学生是回答不出来的。这告诉我们,刷题可能有效果,但只能拿到浅层次题目的分数,想拿高分不可能。

总之,今年的试题给我的启发有3点。第一,我们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像过去那样了,应该教的必须要教。之前在教学中遇到阻力的情境任务教学,现在大家认识到价值了。第二,真正研读高考试题,对提高素养是有用的。刷题没用,因为刷的大量试题是低质量模拟题。如果大家研究真正的高考试题,会感到冲击的。高中教研员和一线老师在命制模拟题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提高质量。第三,高中选修课尽量开好,这是非常重要的。试题的综合性和探究性和选修课的任务契合度很高。开好开足课程,比刷题更有用。

陈超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

我来自一线,属于最前线,今年带高三。安徽第一次用新课标试卷,之前我一直忐忑不安,看到试题后,悬着的心落了地。考试院前期做了大量周到和高效的工作,来安徽实地调研,还组织了适应性测试。

新课标Ⅱ卷的试题,体现了高度的命题自觉;从宏观上讲,是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的,科学明晰。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五个“以”。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既高举旗帜又贴近青年。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现代文阅读Ⅰ践行主题教育,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二是以素养立意为根本,着力于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三是以教考衔接为导向,注重由教到考的良性互动,推动新课程的落地。对于教材,不是简单知识对照或内容迁移。比如古代诗歌阅读,要求学生回答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这是对一线教学看重的形象化理论的呼应。四是以情境创设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向内打通生命,向外打通生活。作文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提到学生常见的心理:不愿意被打扰。这让我想起一个流行的说法——我想静静。面对社会浮躁内卷的现象,特别倡导青年要有成长的定力。这种作文课要求学生真正思考、真实写作、真诚表达。五是以开放创新为驱动。有多道试题都非常有新意,既体现了共同基础和多样性的统一,又体现了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来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