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高考启程:【高考新题型】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比较分析精讲与专训

2023/6/21 14:33:28  阅读:43 发布者:

2024高考启程:

【高考新题型】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比较分析精讲与专训

  

原题再现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得分点:

 

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

 

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题型为主观题。

 

 

解题思路

 

问题:“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

 

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注意:

 

1、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应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衡量,好的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使文章增色不少。

 

2、一般不答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好,最多分析完原文的妙处后,加一句“改写后的句子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题指路

 

 

一、倒装句式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份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典型例目]

 

1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倒装效果分析:“心满意足地”作状语,原句把状语扣出来,放到后面,单独成为两个小分句,“又心满”“又意足”。这样的表达方式起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

 

2

 

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姿态、动作特点。

 

【即时对点训练】

 

1.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①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句子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

②原句结尾“严厉而又古板”与下文的转折“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

 

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合适语境。

  

[典型例目]

 

3.

 

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嚣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倒装效果分析: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4.

 

原句: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倒装效果分析: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不合语境。

 

 

【即时对点训练】

 

2.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那间被抛之九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 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4)

 

答案:①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②原句用主动语态,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

 

3.

 

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答案】“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香气”而非“植株”,原文表达更加准确。

  

 

二、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代长为短。

 

短句的效果:

 

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

 

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

 

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典型例目]

 

5.

 

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

 

①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

 

②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

 

③意境上: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6.

 

原句: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

 

改句: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

 

语体的风格不同: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即时对点训练】

 

4.

 

原句: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改句: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

 

【答案】

 

①“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②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

 

 

 

5.

 

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答案】

 

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特殊句式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

 

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典型例目】

 

7.

 

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特殊句式效果分析:

 

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

 

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

 

(少一个要点扣1分,答出3点得满分)

 

【即时对点训练】

 

6.

 

原句: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改句: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答案】

 

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

 

 

7.

 

原句: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

 

改句: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

 

【答案】

 

1)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

 

2)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四、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典型例目]

 

8.

 

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辞效果分析: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生动形象。

 

 

【即时对点训练】

 

8.

 

原句: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答案】

 

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

 

 

五、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描写精准,语言生动形象;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名词——名词罗列,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典型例目]

 

9.

 

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词语效果分析:

 

(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2)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

 

(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

 

10.

 

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词语效果分析:

 

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

 

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

 

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

 

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即时对点训练】

 

9.

 

原句:(巨浪)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抨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

 

改句: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

 

词语效果分析:

 

原句中“哗哗”拟声词,写出了海浪拍岸的声响,“一小股”形容词的使用写出了海浪涌上岩石的状态,拟声摹形,描写海浪,细腻生动。

 

10.

 

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答案】

 

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

 

 

六、语体(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

 

 

[典型例目]

 

11.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语体效果分析: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12.

 

原句:饭后课余,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昆明七八年,都只是一群游子,谁也没有想到在这里落地生根。

 

改句:饭后课余,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语体效果分析:

 

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即时对点训练】

 

11.

 

原句: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改句: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

 

【答案】

 

语气节奏不同: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七、结构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典型例目]

 

13.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结构效果分析: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14.

 

原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

 

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简述理由。(5)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句内结构效果分析:

 

(示例一)第一种更好。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示例二)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做出选择1,理由陈述4,理由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应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15.

 

原句: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改句: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上下文结构效果分析:

 

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

 

 

【即时对点训练】

 

12.

 

原句: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答案】

 

原句能更好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同时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的满身灰尘。

 

13.

 

原句: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上下文结构效果分析:

 

原句结尾“严厉而又古板”与下文的转折“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

 

14.

 

原句: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改句: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

 

【答案】

 

①内容上,原句先说抚摸,后说它浑身冰凉,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

 

②句式上,原句是两个短句,分别强调了动作和感觉,而改句是长句,没有强调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每点2,4分。意思对即可。)

 

 

 

 

巩固训练

 

1.“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江南,你可以无端想起很多美好的往事,你也可以挥毫,留下墨染心绪的诗句,仿佛昨日便是前尘往事,而今生所处的环境又是虚虚实实,你梦啊寻啊,你追啊赶啊,就是不愿打扰那心情,不愿惊醒那梦境。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神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句式不同:原句多了“啊”字,是感叹句,对美丽的江南水乡的赞美之情表达更强烈。(1分)改句陈述句,情感较平淡。(1分)

 

②修辞手法不同/整散句式不同:原句使用了排比修辞,连用几句“那样的”,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整句具有节奏感、音韵美。(1分)改句没有使用修辞,表达效果普通,无节奏感。(1分)

 

③人称不同: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仿佛在与江南水乡对话,更加亲切生动,便于情感交流。(1分)改句使用第三人称,不够生动亲切。(1分)

 

【对比角度】句式(陈述句与感叹句)、修辞(排比)、人称(第二人称)

 

【阅卷标准】(任答到两大点加对应的分析得满分)

 

 

2.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起来再蹲下,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改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①用词不同:改句“匍匐、跳、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动态美和感染力(1分);原句动词较少,感染力较弱(1分)。

 

②修辞手法不同/句式不同:改句使用排比,三个“不停地……”句子,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整句增强了气势,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1分)。原句没有使用修辞,为散句,缺乏节奏感和气势。(1分)

 

③内容有增删:改句增加“往左边歪”“往右边歪”的动作描写,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更有画面感(1分)。原句没有这一处动作细节描写,没有这种动态美(1分)。

 

【对比角度】用词、修辞(排比)/句式(整散句)、内容增删(动作细节描写)

 

 

3.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时,“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少年时,“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少年时,“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即使流光抛我少年颜,少年的志向会被岁月消磨,时光辜负了我的少年心,但我也敢与天地试锋芒!

 

 

【题干设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即使流光催我少年颜,即使岁月磨我少年志,即使时光负我少年心,我也敢与天地试锋芒!”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改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分值】:4

 

【出题角度】用词、句式(整散句)/修辞(排比)

 

【参考答案】

 

①用词不同:改句“催”字体现了紧迫感,表现时间流逝之快,符合原文逻辑。(1分);原句用“抛”,体现不出时间流逝的迅速。(1分)

 

②修辞手法不同(整散句式不同):改句使用排比,连用三个“即使······”,突出强调了岁月流逝对人的摧残,以及少年意志的坚定。同时整句句式整齐,增强了节奏感和气势(1分)。原句没有使用排比修辞,且为散句,无强调的作用,缺乏节奏感和气势。(1分)

 

 

4.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还是在摊子上,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在这些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的骑着老虎,有的肩膀上担着剃头挑儿,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①原文语序更合适,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美感。

 

②原文“有的肩着”中的“肩”字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巧妙,既更好地形成了排比,又给人一种画面感。

 

[角度总结]①句式(语序调整);②用词(活用);③修辞(排比)

 

 

5.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忘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忘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4)

 

【参考答案】

 

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

 

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角度总结]①句式(反问);②人称(第二人称)

 

 

6.牡丹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却偏偏要千里万里,天南海北,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来到洛阳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原句列举了交通工具“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可见人们心情之急切;“爬山涉水”,写出不管多么艰辛,也阻挡不了人们的脚步;;

 

②原句的“不约而同”写出人们想法一致,“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运用比喻,写出想去洛阳城看牡丹的人很多;

 

③原句表达更为形象生动,更能突出人们想去洛阳城看牡丹的急切心情和对牡丹的由衷喜爱之情。

 

[角度总结]①用词(二字、四字词语);②修辞;③内容效果

 

 

7.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①更能突出景物特点。原文运用了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和“憋”“鼓鼓囊囊”“炸开”“蹿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的木棉花苞瞬间绽放后灿烂热烈的姿态,更好地突出花苞之大,花开之早、之盛和阳刚之美。

 

②更符合作者的心情。原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木棉花开的热烈足以燃烧人们心底的热望,让“我”想到奋进的生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木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原文侧重描写,表达生动形象。

 

[角度总结]①修辞(通感),用词②内容效果③语体风格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