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高考启程:文言文阅读双文本专题训练二

2023/6/21 14:32:13  阅读:52 发布者:

2024高考启程:文言文阅读双文本专题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基曰臣嫉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有删改)

材料二: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有鲲鹏之志,而不耻下问,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去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B.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C.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D.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行相君矣”与“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行”字含义相同。

B.“此褊浅殆甚于宪”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不同。

C.“寡人将谁属国”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

D.“其谁可而为之”与“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一心为公,不徇私情。他与李善长有怨,却能给予其公正的评价;与杨宪交好,也能理性评论其才器;对自己,也能直言己短。

B.管仲用心荐人,克己奉不因与鲍叔牙交好而举荐他,能够客观地评价隰朋的才能,并于临终前向桓公极力举荐隰朋为相。

C.祁黄羊不顾个人恩怨,唯贤是举。解狐虽是他的仇人,但他认为解狐有才能,所以就不顾及自己的仇怨,仍举荐他担任南阳令。

D.祁黄羊大公无私,以国家为重。祁午是他的儿子,但他认为祁午适合担任军尉,所以就不考虑由此可能产生的误解,仍推举他做军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隰朋之为人也,有鲲鹏之志,而不耻下问,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0.(3分)C 11.(3分)B 12.(3分)B

13.(10分)(1)隰朋的为人,有高远的志向,而且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可耻的事,他为赶不上黄帝而感到惭愧,同时又同情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关键词句:耻、愧、不己若。关键词句各1分,语句顺畅2分)

2)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他举荐贤才,对外不避开自己的仇人,对内不排除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公正无私了。(关键词句: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举;仇。关键词句各1分,语句顺畅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以前,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子,能协调各位将领。”太祖说:“他以前有几次要害君,君却为他说好话。我想以君做丞相。”刘基磕头作礼后说:“立相这件事就像更换房柱,必须有大木头。”等后来李善长被罢相,太祖想让杨宪为相。杨宪和刘基关系素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能立杨宪为相,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干,但没有丞相的气度。为相的人,处事的态度要像水一样,要以义理来权衡,而私心不参与其中,但杨宪不是这样的。”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太祖于是说道:“我要选的丞相,确实没有人能超越你,你不要推辞我了。”刘基谢绝说:“我没有那种处理繁杂事务的耐心,皇上不用担心世间没有人才,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材料二: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打算让谁担任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大概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追慕贤达的人,劝勉后进之辈,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怜惜赶不上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他对于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吧。”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本一:

赞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繇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 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然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文本二:

夫学书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 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选自王羲之《启心章第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 分)

ABCDEFGHIJKLMNOPQRSTU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赞”,赞叹、赞美,同成语“不赞一词”的“赞”意思不同。

B.“逮”,及、等到,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相同。

C.江表,即江外,在古代中原人看来,江南地区在长江以外,故江南即江外。

D.“播”,传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播”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评论王献之和子云的书法,认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一个缺少创新,一个则缺少大丈夫的豪气,都是名不副实。

B.文本一认为王羲之的字,一点一划都极其工整,整体看,像云烟弥漫、玉露凝结,笔划似断实连,让人在游玩之余消除疲倦。

C.文本二认为如果笔画平直呆板,字写得像摆算盘珠子,上下前后方正整齐,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法。

D.文本二中王羲之认为好的书法应该遒劲有力,还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到心情顺遂,使博识的人更加通达开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2)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

14.文本一、二都谈到了魏晋书法家钟繇,各有何作用?(3 分)

10H N R11A12B

13.(1)仔细地观察古往今来的书法家,精心地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

2)每写一个“戈”,如同百钧的力量拉开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高高的山峰上坠下石头。

14.文本一谈到钟繇的书法特点,是为了突出王羲之书法的精巧自然;文本二陈述钟

繇叱责学生宋翼,是为了说明写字时笔画不要平直呆板。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传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DEFGHIJ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人质。诸侯国之间为了维持信誉互派人质,一般都是诸侯的儿子。

B.归,让……回去,使动用法,与“归园田居”中的“归”字用法相同。

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矫,假托的意思。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接受齐王的放归条件,愿意献出东地五百里只是权宜之计,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并不真想把土地献出去。

B.楚襄王善纳言、善用人。在齐国使者前来索要东地的时候,他召集群臣谋划;并利用三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帮助解除危机。

C.子良、昭常、景鲤三人虽然在是否应该献出东地的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

D.楚国深知只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御齐国,于是联合秦国共同对付齐国,终使齐国畏惧退兵,楚国不战而保全了东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

2)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1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齐王放归楚太子的原因表述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EG句意: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

“不然”意为“不样的话”,作谓语,承前省主语“其”,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

故在EG处句读。

11B

B.错误。让……回去,使动用法;回归。两句中的“归”字用法不同。句意:我就让您回去/回归田园居住生活。

D.正确。假托;矫正,纠正。两句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句意:一定是昭常假传命令/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12C“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错误,有原文“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知,昭常并没表示这个意思。

13.(1)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

2)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

14.材料一: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楚太子答应了楚国割地给齐国的要求。材料二: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往齐国做人质。楚怀王死后,太子就向齐王请辞,要求回到楚国,齐王阻止他说:“您要割让给我东地五百里,我就让您回去。如果您不给,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愿献地五百里。”齐王于是放太子回楚国。太子回到楚国,即位当了楚王。齐王派车五十辆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让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宫拜见楚王,说:“大王不能不给啊!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交了。”子良走后,昭常进见楚王,说:“不能给。楚号称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就等于去掉的国家的一半,楚国就徒有万来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这样。我愿意去守卫东地。”昭常出宫后,景鲤进见楚王,说:“不能给。虽说这样,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又不想给它,会在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楚国又不能单独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国求救。”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臣说:“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齐王问子良:“大夫您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防守,怎么回事?”子良说:“我受敝国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传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齐王调动大军讨伐昭常。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国已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的西境。秦将说:“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在南边到楚国,向西到秦国进行讲和,解救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国扣留了楚怀王,楚国大臣对此感到忧虑,于是一起商量,想要立国内的王子为王。昭雎说:“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于是楚国就诈称楚王薨逝,去齐国接太子归国。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挟楚国割让淮河以北之地。”齐相说:“不行。若楚国另立一王,这样,我们不仅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那人又说:“不会,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齐王最终采纳了国相的意思而放归楚太子回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DEFGHIJKLMNO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在文中指任用,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思相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下车,在文中指国君登上王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下车”意思不相同。

D.夜,指夜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夜”字意思及用法不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文教风化天下;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10.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

【答案】10DHL句意: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

本题可以根据四字句式将“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分别断开,即在DHL处断开。

当然也可以根据语法断句,“文王百里”中“文王”作主语,“百里”是谓语,句子完整,在后面即D处断开;

“见纣无道”省略了主语“文王”,“纣无道”作“见”的宾语,句意完整,在后面即H处断开;

“诛杀无刑”中“无刑”作谓语,句意完整,在后面即L处断开。

11A

A.“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为“推举、举荐”,意思不同,判断错误。句意: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并教导能力弱的人。/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

B.“道”都是指主张,政策和方法,意思相同,说法正确。句意:而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跃然兴起。/于是废除了以前先王的治国政策。

C.“下车引之”的“下车”意为“从车上下来”,意思不同,判断正确。句意:周武王还没有登位。/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D.“夜缒而出”的“夜”字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在夜晚”,意思不同,判断正确。句意:白天夜晚不停息。/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12B“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说法错误,原文为“武王见贤臣已亡”,不是贤臣全部被纣王处死,而是贤臣死的死,走的走,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

13.(1)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

2)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重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

14.①殷汤、文王、武王、周公、重耳等人都正身直行,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和孔子认为“帅以正”的观点相同。②殷汤重用伊尹,武王封微子,重耳敬贤,和孔子“举善”的观点相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治政。孔子回答说:“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正”,您如果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走正道?”

华康子问道:“要使百姓恭、忠诚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庄重地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对你恭敬;你孝顺老者,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忠诚;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并教导能力弱的人,他们就会勤勉了。

材料二:

商汤遭遇夏桀暴虐无道,践踏仁义,虐杀臣民,于是商汤重用伊尹,怀仁义之心,推行德政。他看到夏桀不行仁义,暴虐天下臣民,便兴兵讨伐夏朝、流放夏桀,而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跃然兴起。他革除乱政,补救弊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改革旧制,建立新法,于是海内诸侯纷纷向他朝贡,天下百姓沐浴他的教化。

纣为天子时,他残暴狠毒又骄奢淫逸,不顾国家政事。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文王便用仁德来规劝纣王,天下诸侯都知道文王是一个贤德圣明的人,都真心诚意地追随他。周文王死后的第九年,天下八百个诸侯都同时在孟津会合。不用传言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不用招呼但都亲自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都知道周武王忠诚可靠,都想追随他,和他一起去讨伐纣王。当时,比干、箕子、微子还在商朝为臣,武王十分尊敬他们,不敢贸然讨伐商朝,便让诸侯军队退回。诸侯退军两年后,纣王杀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见势逃到外地避祸。纣王还剖开孕妇的肚子来看肚子里的小孩是怎么长的,砍断早晨在寒水中渡河者的腿骨来察看他的骨髓是否与众不同。周武王看到纣王身边的贤臣死的死,走的走,于是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商纣王,把他杀了。周武王还没有登位,就先率领诸侯们去为比干建立坟墓,打开粮仓,赈济天下饥民,把宋地分封给微子。

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在当时,周公摄政,对没有功劳的不给予赏赐,对没有犯罪的不施加刑罚;普天之下,家家都很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田野里禾麦茂盛,作物丰美;派遣民工服公役按季节而不误农事,说服诸侯勤王事用礼义而不动武力;行事顺应天地的意志,恩泽广被四方的异族。这时候,管叔、蔡叔不明白周公的苦心,反而在成王面前进谗言诬告周公。周公于是辞去相位,到边境去视察诸侯的工作一年。天上突然刮起暴风,降下暴雨,日夜不息,作物不生长,树木都倒下。周成王非常恐惧,于是打开王室封存秘藏的文件柜,查阅有关周公的册子,才知道周公是一位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周成王于是哭泣着连夜赶路去迎回周公。周公回国后,上天降福,五谷都茁壮成长,倒伏的树木都直立起来,天下富足安定。

晋公子重耳的时候,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之间凭武力相互攻伐,实力强大的称霸天下。公子重耳遭晋国内乱,无法立足,逃奔到翟国。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敬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于是诸侯都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①:“禽困覆车。公破韩②,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③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4 ;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秦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党于韩,  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今秦、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 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 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也?”对曰:“公奚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   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破韩”即指此。③小令尹,官名,战国楚置。④公孙郝,与下文中“甘茂”,皆为秦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公奚不以秦ABCDEFGHIJKLMNOP QRSTUVWX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 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 异,文中指“有区别”,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的“异”意思相同。

D. 古代地名的命名不少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颖川则因颖水而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 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赠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以此来与楚国交好,形 势对韩国不利。

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公孙郝和 甘茂亲附其他诸侯国。

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亲善韩国,否则将有祸患。

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谴责齐、魏不与秦交好之罪,就能为公孙 郝与甘茂分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

(1)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4 )

(2)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4 )

14. 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苏代建议的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3 )

【答案】10. H O T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要注重句意理解,逻辑通畅,也要关注句式结构特征、文言虚词辅助。从句意理解上,注意“以秦”(凭借秦国的力量)、“为韩”(替韩国)与“于楚”(向楚国)间的逻辑关系,“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故在 H断开;“此乃韩之寄地也”为判断句,“也”加强判断语气,故在 O 处断开;第三处关注“公求而得之”(您一旦求得)与后文“公求而弗得”(您如果不能求得)前后对称的句式结构与事理逻辑,故在 T 处断开。

11.C 【解析】“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的“异”,意为“感到奇怪”,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12.D 【解析】“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表述有误,文中“无事”是“无所作为”的意思。无事:①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天下太平等。《史记·平準书》:“ 汉 兴七十餘年之间,国家无事。”②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史记·苏秦列传》:“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於民也。” ③无所作为。《孟子·滕文公下》:“士无事而食,不可也。”④无须, 没有必要。《后汉书·臧洪传》:“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⑤无端;没有缘故。《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今若无事背王,规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 还如王誓。”

13.1)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

评分标准:共 4 分。就,靠近,追求;危害,危险有害;去,舍弃,避开;“此人之情也”,判断句式,这是人之常情,或这是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或想法、心理)。人之常情,也作“人情之常”,指人们通常有的感情或想法。各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2)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评分标准:共 4 分。躬,亲自;斗于秦,状语后置句,和秦斗;愿,希望;熟,仔细。各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14. 具体原因:①向寿如果联合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必定拼死一搏,于秦不利;②向寿如果在秦楚争霸之时亲附楚国,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在秦王面前将失去决断国事的优势, 于己不利;③弃楚亲韩,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于已有利;④秦楚两国争强,指责楚国,拉拢韩国,于秦有利;⑤弃楚亲韩,可借谴责齐、魏之机,让公孙郝、甘茂失势,于已有利。评分标准:每点 1 分,答出任意 2 点给 3 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安全有利的就去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要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况且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的心理来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材料二:

苏代替公仲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也能撞翻猎人的车。您攻破了韩国,侮辱了公仲,公仲收拾了韩国的残局又重新来侍奉秦国,他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赏。现在您将秦地解口给了楚国, 又把秦地杜阳封赏给楚令尹。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再次攻打韩国,韩国一定会灭亡了。公仲将亲自率领自己的部属(私家奴仆)和秦国拼死一战,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向寿说:“我把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并不是想以此来对付韩国,您替我告诉公仲,说秦、韩两国是可以联合的。”苏代回答说:“请让我禀报您。谚语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就受人尊重。’现在秦王亲近熟习您,比不上亲近公孙郝;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比不上赏识甘茂。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执掌秦国国事,而惟独您能同秦王决断国事,这是因为他们有所偏失(他们各有使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公孙郝亲附韩国, 而甘茂亲附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当今秦、楚争霸,而您却亲附楚国,这与公孙郝、甘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您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人们都说楚国多变,而您却一定要相信它不会变,这是在秦王面前自找责备。您不如和秦王谋划如何应付楚国的多变,善待韩国,防范楚国,这样就没有祸患了。韩国(与秦国交好必定)先是把国家政事交给了公孙郝(听从他的安排),而后又把国家政事委托给了甘茂,这样韩国才成了您的仇敌。现在您声言亲善韩国来防备楚国,这是外交结盟不避仇啊。”

向寿说:“我很想同韩国联合。”(苏代)回答说:“甘茂答应公仲归还韩国的武遂,让宜阳的百姓返回韩国,如今您白白地(没有任何付出)就要与韩国交好,这很难啊。”

向寿说:“那么怎么办呢?武遂终究不能得到了吗?(武遂不能由我来交还给韩国)”(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这本是韩国暂时交由楚国代为管理的地方。您一旦求得,这就使您的命令能在楚国得以执行,并且用楚国的土地使韩国感激您的恩德。您如果不能求得,这样韩国、楚国的怨仇就不能化解,它们就会竞相投靠秦国。秦国、楚国争霸,您指责楚国,拉拢韩国,这会对秦国有利。”向寿(权衡得失,一时下不了决心)说:“怎么办(好)呢?”苏代回答说:“这是件好事。甘茂想依靠魏国攻取齐地,公孙郝也想依靠韩国夺取齐地,现在您把夺取宜阳作为战功,拉拢楚国、韩国使之安定,并且声讨齐国、魏国的罪过,因此公孙郝、甘茂就将无所作为了(公孙郝和甘茂的如意算盘落空,在秦国的权势也会进一步削弱)。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