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课,一定要穿“群”子吗?

2023/6/20 16:04:57  阅读:4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感受力作文 ,作者宋庆

前两日,有幸全程观摩广东省学习任务群展示活动,与师父付国元同行,师父戏称“任务群”为“群”子,觉得颇为形象,便用于此文。

一定要穿“群”子吗?

在此之前,面对学习任务群、学习情境这一新的学习样态,百家争鸣,各执一词,例如:

张祖庆|学习情境:少一些凌空虚蹈,多一些人间烟火。

不管穿不穿“群”子,穿什么样的“群”子,语文学科教学的底层逻辑是不变的,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

01

到底要不要穿“群”子?

当然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是对过往以李吉林老师为代表的“情境教学”的一种升华,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一种顶层设计思维。

纵观整个赛场,“群”子大致有几类:作品征集类(摄影大赛、明信片、颁奖词、解说词);选拔类(代言人、辩论赛、宣讲人);角色类(化身书中人物);生活方式(朋友圈、视频号)......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情境是:

《清平乐·村居》中,最美乡村代言人,将《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首现代诗,为乡村代言,全课一以贯之;

《竹节人》一课,以老玩具庙会解说为情境,紧扣语文要素“带着目的去阅读”,让学生多角度感受选文本、读文本的技巧;

《走月亮》,用走读中国明信片征集活动,由扶到放,举一反三,借助多媒体,采用AI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为走读中国投送明信片作品;

《自相矛盾》中,老师借助音频、画面将学生带入“鬻矛与盾者”“楚国人”“韩非子”的角色中,拓展各种兵器,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思辨“矛与盾不可同世而立”;

《浪淘沙》,以为诗豪刘禹锡写颁奖词的方式,解诗意,悟诗情。

相比传统课堂,任务群视野下的课,更考验教师的创新思维以及备课团队的智慧,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让阅读作品亲近儿童,让儿童愿意亲近语文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将语言文字训练置身于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在课堂落实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群”子穿得好,是为了让语言文字的训练贴近儿童生活,更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正是这些任务情境,赋予了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期待,对语言文字学习的期待。

02

怎样穿“群”子?

小语会专家姚淑华就提到,任务群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但不是目的,部分展示有些偏离,语文学习过程,不够扎实,没有弄清语文学习任务应当是服务于语文要素,服务于语语言文字训练的。

比如其中一节《两小儿辩日》,前20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后20分钟画风一转,改为辩论“愚公到底要不要移山?”辩论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让学生在辩论中发展思维。

姚老师明确指出:六个任务群是为了让我们落实语文要素训练,不是一种新的教学目标;任务群是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情境,是为了展示语文要素的训练,绝不是生活活动情境的呈现;语文活动必须是听说读写的,是语言文字的活动训练,要成为扎实开展语文要素的载体,语文要素的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依据要来自文本,是服务于文本的学习;二是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源于现实生活;三是任务群情境不是一种简单的呈现,需要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必须体现辅助学生进行语文要素学习的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穿“群”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博取噱头,为了让课看起来“好看”,而是为了让儿童的母语学习更接近生活、更真实,更扎实。

我们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要有顶层设计的意识,把握语文学习及各类课文、材料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丰富而完整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例如:

张祖庆:“任务型骗局”与“任务型课堂”|《鲁滨逊漂流记》教学札记

祖庆老师在执教《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并没有把焦点放在赏析鲁滨逊的人物性格,而是把焦点放在“如何有智慧地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人?”

课上,老师以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祖庆说视频号要征集优秀学生导读作品,把更多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推荐给更多爱阅读的人。

随后,让学生根据梗概,借助六个关键词用200字对梗概进行浓缩,要求六个关键信息不能丢。

学生完成作品后,立即现场录制短视频,发布作品到祖庆说视频号。

过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推荐一部作品所要考量的诸多因素:内容、对象、语言等。

这一任务情境,符合三个特征:来自于文本、真实、全课贯之,让学生在多次叠加的任务挑战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共同成长。

又例如:

我在执教六下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其中在进行《依依惜别》这一活动时,我就以家委正在给孩子们策划毕业晚会这一情境发布任务:

 

710日的毕业晚会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但是由于没有提前策划,目前各项活动还比较凌乱,需要同学们撰写一份《毕业联欢活动策划书》。

其中,毕业联欢晚会的表演环节,我全程交给学生自主报名、绘制节目单、主持、排练,届时还会通过彩排来完善整个表演过程。

此任务情境,恰好与六年级的毕业生活高度相关,高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学会撰写策划书、绘制节目单,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运用到所有的活动策划中。

03

“群”子是让学生在课堂“长”起来

321节课,高密度、高强度的课堂展示,是广东省小语人的探索成果展,丰富而具有意义,忽略久坐的腰疼,且不谈任务群的设计,其中最耐我咀嚼、寻味的依然是学生在课堂中的“生长”。

常态课、竞赛课、展示课,无论哪一种课,都必须指向学生发展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风采,学生在课堂中的“长”,是学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改变,是在遭遇认知冲突时的豁然,也是思维火花交织的碰撞。

此次,我还有带着一个听课目的,去听一听教师在课堂到底是如何让学生“长”起来的?

比如《自相矛盾》一课,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课堂中“不会”的学生,循循善诱,一点一点带着学生读会、读熟;

比如《清平乐·村居》一课,老师巧用“看、听、闻”借助音乐和引导语,扶着学生慢慢探索,将诗词中“想象画面”教得细致入微,学生以肉眼可见的样子学会了“想象”;

还有《竹节人》一课,老师用幽默、扎实为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老师玩竹节人的画面,添补讲述的“盲点”,细扣语言、神态、动作,实现学生从将不全到讲生动的教学目标.......

这些,都不只是因为穿了“群”子,而是语文课本身就该有的语文味儿,是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学习的最佳呈现。

转自:“祖庆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