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姜梅红:编织场景文化的语文课堂策略研究

2023/6/20 15:58:49  阅读:36 发布者:

作者简介

姜梅红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读书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撰写专著一本,主编《欢乐颂》《享受阅读》等丛书,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曾荣获“全国优秀案例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目前致力于场景语文教学的研究。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3年第7

摘要:依据2022年版课标和儿童认知特点,分析挖掘文本中场景元素的两种方法,阐述打造场景课堂、在场景互动中提升文化素养的四大策略,找到开阔视野、拓展资源的两种方法,从而探究以编织场景文化为中心,在统编教材场景元素实践与探究中发展、提升儿童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场景;场景元素;策略研究

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情境”一词一共出现了46次,可见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它其实是立足于我们语文课程的一个场景。人只有在场景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理解,才能获得认识或某种意见,产生某种假设,最终形成一种知识。而这种“现象学还原”其实就是一种场景式参与。要想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儿童的学习应该回到发生的地方——场景。本文从统编教材中场景元素探究入手,尝试研究构建场景文化的语文课堂的相关策略,寻找一条符合母语自身文化特点的教学路径。

一、用场景的眼光解读文本,发掘文本中的场景元素

场景中的“场”可以理解为场所、场面、现场,“景”可以理解为景色、景象、情景。场景即场面与景象,是具有故事情节的典型性意象。汉语文化形象丰赡,统编教材中许多文本会借助语言构建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并由此联想到生活图景。因此,以场景的眼光深入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文本所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实施场景学习的基础。

(一)深入解读文本信息,从语文教材中获取场景元素

场景元素指构成场面与景象的各个组成部分。2022年版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使我们置身于一个大场景学习之中。打开统编教材,场景元素比比皆是,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从二上《场景歌》到五上“场景”单元的设立,从单元页到课文,从课后习题、阅读链接到习作要求,很多地方都提到关注场景描写。至于隐含在教材中的场景元素,更是不胜枚举,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插图、表格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个单元的文本之中。尤其是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本与插图,是不可忽略的体现文化自信的触点。

基于上述显性和隐性这两条线索,我们进一步梳理了教材中的场景元素,主要划分为四类场景。以三下课文为例。《荷花》《燕子》等篇目侧重于语言渲染类场景,《陶罐和铁罐》《肥皂泡》等篇目侧重于表演操作类场景,“劝告”“春游去哪儿玩”等口语交际则侧重于关系交往类场景,《童年的水墨画》《海底世界》等着眼于学科融合类场景……教师要让儿童在多样化的场景学习中,指向言语生命成长,指向场景文化的打造,改良在母语学科学习中的生态,让学生见识特色文化场景,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喜爱之情。

(二)深入解读文本信息,从情景分析中解密场景元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指小学生应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积累与运用能力、梳理与探究能力、阅读与鉴赏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承载提升学生诸多能力又能激发学生产生想象的语言文字就成为场景研究的核心元素。书中插图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等诸多能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生活的距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说话的欲望,又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搭建平台,也是重要的场景元素。

深入解读文本,要从文字中解密场景元素。文化自信的培养建立依靠个人的主观意识,且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采用合理的方法和合适的尺度进行,可以将文化信息隐藏在教学内容中。在作家笔下,万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以古诗词为例。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如一位品格优秀、善解人意的君子,来得及时,滋润万物做好事也是悄无声息的,生怕打扰人们休息。看到松、竹、梅让人想起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梅花象征高洁、淡雅、朴素,菊花则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典型的农村景物,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二、打造场景课堂,在场景互动中提升文化素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反应强化”和“信息加工”,而且也是“社会具体环境下,特定情境中的知识建构的过程”。针对儿童的特点,我们由解析文本走向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丰富我们的理论见解,并逐步生成一系列编织场景文化课堂的策略。

(一)在“涵泳诵读”中领略场景文化意蕴

关注情感激发,厚植人文关怀。一位教师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运用场景因素使学生或置身、或模拟、或想象文本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激发儿童的爱国情感,让家国情怀厚植于场景之中。

在《父爱之舟》“背我上学”这个场景里,有全景、有特写、有定格。“背我上学”的场景,有父亲背“我”时“扎紧裤脚”“撑起大伞”“撩起棉袍”“扎在腰里”的系列动作;有“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的着装打扮。这些显而易见的细节,最终汇聚成一个“父爱如山”的画面——父亲背着“我”,“我”背着书包,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教师帮助学生抓出关键细节,扣住关键词句,采用指名读、引读、齐读等方式回环往复地读,在感情朗读中把这些细节在头脑中连缀成整体的画面,学生就能较为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这一“背”的分量和含义。

(二)在“场景再现”中积淀场景文化底蕴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场景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场景要体现具象性,情境尽可能真实。结合生活场景,一定要保证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情”由场景起,“深”蕴细节中。从《慈母情深》课文开头可以看出,“我”对于母亲维持生计的艰难是有所理解的,如“我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但这种理解是不深刻的,所以要钱买书的强烈渴望,才驱使“我”去母亲的工厂。但看到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母亲投入工作的万般辛劳,母亲毫不犹豫地支持“我”读书(与旁边的工友形成鲜明对比),“我”震惊、后悔、心酸,复杂的情绪以及激发出来的责任感,才让“我”真正成长起来,照顾母亲的责任超过了买书的渴望。而这一切需要学生通过课文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来体会。

(三)在“深入情境”中彰显场景文化气质

表达与交流是一个比较高的能力层级,是需要进行设计的。写景状物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针对此,我们的一位教师在指导写雪时,利用天降大雪这一特定场景,引领学生“看雪”“听雪”“触雪”“说雪”“玩雪”,丰富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再引领其走进场景中写雪,实现真实学习的发生。因此,儿童沉浸到场景中,就可能得到体验,也可能实现对话,还可以说是深度学习的探索,因而素养发展是有迹可循的。

还是以《慈母情深》为例。课文让人心酸难过的地方恰恰是7~9自然段这部分内容。“我”看到母亲的时候,被母亲工作环境如此恶劣所震撼,倍感母亲的艰苦,但买书的冲动还是让“我”开口要钱。看到母亲义无反顾地塞钱给“我”,“我”才在思想和情感上得到成长,拿着买书的钱去买了水果罐头给母亲。教学时,有老师作了如下教学设计:“我”是怎样的心情?请对在这样环境中工作的母亲说句话吧!学生有可能说:“我”非常心疼、震惊、愧疚、感动……或者说:妈妈,我知道咱家很穷,知道您日复一日辛苦地工作。没想到,您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您为了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叫我怎么张口问您要钱呢?这种情感需要入情入境,有一个理解、体会的过程,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情感变化的过程。

(四)在“创造表达”中孕育场景文化情怀

儿童思维的激活打开,需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发生,那么场景的丰富性、真实性、生动性以及复杂性等对于儿童思维激活打开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将场景学习与儿童思维相结合,从而找到文化自信发芽的地方,找到激活打开场景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读书是每位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一位老师教学《古人谈读书》,在指导学生把道理转化成自觉的行动时是这样设计的:1.在自由朗读中发现《论语》的语言特点;2.理解名句大意并互相讲读;3.交流带给自己的读书启发,尝试用学到的读书名言劝说下面几类同学:聪明甲:吾乃聪明绝顶,无需勤学苦练,即可学有所成。逍遥乙:人生漫漫,逍遥自在,快哉快哉!烦忧丙:近日烦忧,虽废寝忘食、苦思冥想,然不得其解。

创造表达的前提是读书情境的现实投射。场景劝说,在一种全景式的情境浸入中获得读书的启发。在上面的场景表演中,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读书名言劝说聪明甲、逍遥乙、烦忧丙,学生在自动代入自己的同时,也是自我启发。

三、整合场景资源,在资源拓展中开阔文化视野

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或提取,而是知识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场景中联结儿童的已知与未知,把握思维的联结点。除了课堂资源之外,我们还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引领儿童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从而开阔视野。

(一)基于教材的拓展

《慈母情深》一文教学时最令教师们犯难的就是让学生入境入情,原因就在于作者生活的年代非常贫穷,文本中既没有贫穷这个具象化的呈现,绝大部分学生又没有贫穷的生活体验,学生很难走进文本,难以感受到母亲的情至深、爱之切。如何避免教师一个人的言说,一个人的感动,甚至是一个人的表演呢?一位老师在处理文本时,就补充了这一段资料:

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生大火碴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

——梁晓声《母亲》

学生读到这段资料,就能理解作者买书难以向母亲开口的原因,也会从中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会到亲情和孝道文化。这样一来,学生就更能体会作者细腻、丰富的思想感情,才能真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场景学习这一语文要素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二)基于生活的拓展

在场景中学习,就是将场景作为一个载体。书本知识往往是从生活场景中梳理与提炼而成的,儿童学习这些知识就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去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意外”进行创生性活动。教师备课工作即使做得再好,在教学中,即时发生的各种问题与景象也是无法预料的。如果充分利用即时资源、教学中的意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会使教学中的意外变精彩。例如,有位老师就利用意外场景上了一堂鲜活的作文课。一只蜜蜂误闯进教室,学生尖叫、避让,从窃窃私语到惊慌叫嚷。老师不动声色,静立一旁,末了,走到黑板前,写下一行字:“不速之客”造访记……上述课例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关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求我们教师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学生学习与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让他们浸润到学习场景中,感知自然场景的创设给自己带来的学习生成。

场景与场域是相通的,场域具有半自动性,课堂上建构场景,可以让孩子自动产生一种探究、学习的行为,教师则产生一种乐教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创建那种具有真实的且有意义的场景,让儿童全身心参与到知识产生的过程中,以学科专家的角色来探究、发现知识。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发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发现学科的奥秘,形成学科素养。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场景文化的语文课堂,就是紧贴知识的本源和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关键能力的培养,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传庚.《场景学习的教学意蕴、关键要素和实践样态[J.江苏教育研究,201808.

2]刘昕.儿童母语审美课堂的美学特质[J.江苏教育研究,2022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此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场景元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L45)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