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磨出好课 | 如何“磨教材”(一):围绕课标,读懂教材,促成高质量教学的发生

2023/5/18 17:31:29  阅读:76 发布者:

磨教材,就本质而言,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过程,教师在与专家、同伴讨论教材的过程中,大家围绕着课标,对教材进行解读,给出不同的理解,由此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这样的磨课,可以让教师在相互研讨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保成优质教学的发生。

一、分析教材的体例架构

教材为教师授课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提供了课程资源。因此,教师磨教材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对教材的体例架构进行分析和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架构,寻找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落脚点,从而找到三者之间的对接之处。

1.通读教材,厘清架构

所谓“通读教材,理清架构”,就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通读,从中解读出教材编写的脉络。一本教材,如果说其内容编排见功夫,那么编写教材的结构体系则更见真功夫。须知,最好的内容放在一起,未必一定是一本好的教材。因此,磨课时,就要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体例架构,看一看这些内容是如何编写在一起的。在通读的过程中,教师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年段的目标、单元的目标和单篇课文导学系统的构建。

如图2-1所示,经过这样的磨教材,厘清学科教材的体例架构,教师就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内容,做到上课有底气。

2.全面梳理,找到范本

众所周知,各教育机构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而编写的教科书和教参等,往往被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磨课时,首先通读单册和全套教材并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从中找出学科知识的结构和脉络,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到网上去查阅和比较各类版本的教材,以达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知识脉络和教学目标的效果。这样的磨教材,就可以为后面的备课阶段提供一个范例,为教学找到了一个较好的范本。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通读教材时不能只凭经验教学,而是要在通读各年级的教材的同时,详细记录每个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深刻记忆每一单元的课题,从而清楚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在磨课时就可以进行分领域整理,清楚知道各个领域在各年级的目标和要求(如图2-2)。

经过这样的整理过程,教师不但了解了各年级教学内容,也理清了各年级之间学科知识的衔接,能够更加有效地把握教材,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灵活有效地使用好教材。

二、厘清教材的编写思路

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指一个年级中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将按照怎样的次序组成,或这门学科内容在几个年级中的排列次序。教师在磨课中,如果能读懂教材的编写思路,就能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恰到好处地使用教材,促成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1.教材编写思路的类型

一般来说,教材的编写思路通常有以下四种:

一是直线式编写,即教材在编写时,同一科教材内容之间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换言之,即在教材的内容排列中,后面不重复前面已讲过的内容;二是螺旋式编写,即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学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三是分支平行编写,即把内容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单元,针对这些平行单位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逐一开展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总结;四是综合式编写,即将上述几种编写方式加以综合。

2.细品思路,明确教材的深度

如何明确教材的编写思路呢?这就需要教师细细品味,深入分析,进而明确教材的深度。当前,中小学生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索的空间,教师在磨教材时,一方面要关注教材赋予知识的生活化,另一方面要细细品读教材,深入推敲编者的意图,从关注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设计,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的学习。

某教师在教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在对教材研读中,发现教材仅从3个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告诉学生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并没有对圆柱下一个准确定义。可是,在认识圆柱后,教材练习中却安排了“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并快速转动,看看转出的形状”活动。

由此,这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是:通过师生共同游戏和总结,学生明确圆柱的定义。上课时,师生共同游戏,结果孩子认识到圆柱的准确定义,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总结出来: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360°形成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就叫作圆柱。

为此,教师在磨课时,唯有细品教材,方能让自己的认识与编者的意图一致,也才能深刻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创意,学生学有新意。

三、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写意图,反映了教材在学生学科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体现了学科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因此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利于教师理解教材中相应内容的设计目的,从而更科学地运用教材,促成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发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1.斟酌文字,正确解读文本

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如果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就可以在教学时明确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会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为此,教师要仔细斟酌教材的每一句话,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教材中出现的概念,要完整地去理解;概念中每一个重要的词,认真去领会它的含义,去思考它的指导思想,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2.研究课例,准确把握内容序列的关系

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只有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在教学时清楚应该在哪些内容中讲哪个专项的知识,哪些内容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授相应的内容时,做到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为此,教师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解决课例和内容。

1)研究例题。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理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例题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亲历探究和主动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因此,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就包括了读懂教材中的例题的编写意图。

某教师在准备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时,第一次备课没有充分读懂例题编排意图,以为就是教学从1数到100。于是,在上课时就准备很多数量是100的物体让学生来数。课上,学生数得很开心,气氛很活跃,但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学生数数水平还停留在幼儿园水平,对“10个十是100”根本不理解,完全是教师将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下一节课教学数的组成时,教学效果也非常差,学生对数的组成完全不明白。

后来,这位老师在专家的点拨下,翻阅了很多教学参考资料,终于找到了教学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并没有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于是这位老师在深入研究例题后,改进了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数,数数能力明显强了许多,知识内容就掌握得非常好。

2)研究课后题。

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要重视教材中的习题的编排意思图,只有理解其意图,才能发挥习题巩固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每一科学的教材,每节内容或每篇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练的习题,这些习题就隐藏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师要深入研究这些习题,发现编者选这些内容或课文所要其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某教师在研究《猫》这篇课文时,发现课后习题2:“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这道习题准确地反映本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最终,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因此,教师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就要认真揣摩课后习题,如此方能在教学中真正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

3)研究插图。

教材中的很多插图是对教学内容的辅助,不但可以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还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内容。

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的插图为例。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帆没有张起来,进而联想到的是船是逆风行驶;纤夫的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

版权声明 | 内容源于《磨出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22个关键》(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为王亚楠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