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五育”融合下劳动教育的变革与育人路径┃劳动教育

2023/5/18 17:26:01  阅读:30 发布者:

“五育”融合下劳动教育的变革与育人路径

张雪莹 俞暾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利工程学院

  要:在新时代“教育新体系”建构下,劳动教育越发受到重视,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同等重要。教育领域由此不断探索劳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基于对“劳动教育”概念的解析,分析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打破“融合”困境,塑造“五育融合”的综合性育人价值理念,采取以“劳育全人”育人方向,建立融合目标路径;以“劳动+”模式,建立融合内容路径;以“社会+教师+家庭”支持系统,建立融合保障的三大实践路径,打造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关键词:五育;劳动教育;融合;高校

作者简介:张雪莹(1993-),女,江苏盐城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金:2022年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资助项目(思政专项)“‘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RF22YB042

从马克思的“劳动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活动’”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行是知之始”等劳动思想的出现,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不难发现,“劳动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课堂,在校园、家庭、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存在,它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一、概念演变:破除劳动教育的困局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新时代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新体系,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努力做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重视劳动教育,为“培养什么人”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创新性。探究“劳动教育”,令更多的教育从业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时,逐步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1.历史的变迁。解放初期,社会上出现“工人子女不愿务工、农民子女不愿务农”的现象,为破除这样的困局,劳动与升学成为讨论的热点。50年代中期,“教劳结合”的提出令劳动教育有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改革开放后,劳动教育的概念不断明晰,提升知识技能、促进全面发展、重视劳动等观点逐渐被纳入其中。“技术”一词的出现,令劳动教育的内涵发生较大的转变。1993年,劳动素养概念的提出,令与劳动有关的知识、技能等因素被挖掘。2001年,劳动与技术教育同时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劳动教育的地位反而被弱化,其概念也被逐渐异化[1]。劳动教育从最初的模糊、简单的体力劳动,逐渐融入多方面因素,内涵虽被丰富化,概念也被外延化,但“劳动”如何在教育领域摆正位置成为研究者探究的关键。

2.现实的问题。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提出新的概念与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可归纳为以下3点:第一,劳动实践教育形式简单复制现象严重,高等学校尤为突出。高校一直延续着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形式,无法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校教学特点开展实践,劳动教育依旧缺乏特点且趋向简单化。第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且师资缺乏。虽然各类教育阶段都在提倡开展劳动教育,但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劳动教育既不是专业必修课,也非公共必修课,其课程性质无法定性,授课内容也无法确定,并且无特定人员授课,一般都是由专职辅导员兼课,影响了这门课的授课质量。第三,出现“有教育无劳动”“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学校容易将劳动窄化为简单上课,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融合,教育与劳动脱节。劳动教育应该渗透到各学科中,实现课程与实践、文化的融合。

3.新时代的蜕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劳动精神”的培育成为教育的关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中明确:“将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3种类型,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分类在制度层面被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关于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强调劳动教育的地位、价值、意义与作用。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着普通教育特征、价值教育属性、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的4大基本特征。[2]

综上,全员育人、综合性育人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向;培育劳动认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素养成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内涵;努力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深入人心成为重要培养目标。至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备着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全面功能,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为目标,教育者应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劳动教育。

二、理念融合:塑造综合性育人价值

“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是提升新时代“育人质量”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一种新的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

1.由分离到融合:五育发展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发展并非一直得以重视且获得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本理论中国化的探索,是其发展与延续。这一过程经历了从“德智体”———“德智体美”———“德智体美劳”不断更迭。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教育方针应培养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均有所发展。1999年,提出对“美”的人才培养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报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劳”正式被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从劳动教育的概念辨析可知,“劳动”一直未被剔除教育领域,“教育必须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教育方针,但新时代所提出的“劳”与建国初期的“劳动”相比侧重点有所区别。[3]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立德树人的实践环节;劳动教育具备融合之意,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之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认识劳动,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勇于突破,敢于创造与创新,以“劳动”带动其他“四育”的发展,真正令教育落到实处。

2.以融合促共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融合之路。“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时代要求,是对“五育并举”的深化与发展。在首届“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提出“五育”的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拼凑与整合,而是真正渗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五育融合”更加注重协调发展与深度融合,解决的是“时代问题”。而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五育”发展的基础与归宿,以培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为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综合育人价值。可见,新时代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推进五育融合,打破一育发展之困境,减少孤立化与边缘化,以“融合目标”“融合内容”“融合保障”的方式化解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劳动认识淡薄化、劳动内容浅层化、劳动实践简单化,开辟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共进之路。

三、实践路径: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

教育目标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与标准。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需要从目标着手,多层级、多主体理解育人目标。

1.打造“劳育全人”育人方向,建立融合目标路径。“全人教育”理念,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相对应。五育融合可以说是全人教育的初步探索,不再仅局限于五育概念的学习,更强调教学活动的贯通,达到五育思维的形成。其中,劳动教育是培养全人的重要手段,具备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积极发挥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关键作用,造就全方面发展的人,以“劳动教育孕育全人”为主要教育目标,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及五育之间的相互渗透。而真正贯彻落实“劳育全人”的教育目标,发挥其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的作用,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对此项教育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学校层面,将劳动教育放入学年教学计划中,将培养“全人发展”作为五育发展的目标;在教师层面,落实实践教学,充分挖掘各育之间的关系,运用于无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层面,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2.采用“劳动+”模式,建立融合内容路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满足教学目标所需达到的主要信息。开展劳动教育,不是独立而存在,促进其融合发展,需要以“劳动+”的模式运用于实践,充实并丰富具体内容。主要从课程、平台、文化、活动4个方面丰富劳动内容。课程方面,一是采用劳动课程与思政内容相融合。以课前“思政八分钟”的形式加入一些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的内容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二是采用劳动课程与专业教育内容相融合。深挖专业教育中的劳动元素,集成优质教育资源,令专业教育不再“纸上谈兵”。三是采用劳动课程与法律知识的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平台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实践平台的智能化管理,令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管理平台能够覆盖更多的学校。二是多方开展校内外合作,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基地。文化方面,打造新时代劳动文化,用足用好劳动红色资源,以“劳模进校园”的模式建立劳动文化教育实景课堂,深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活动方面,将劳动实践与校园各类文体活动相结合,以沉浸式体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月”,鼓励学生们走向实践,感受劳动最光荣。

3.实现“社会+教师+家庭”支持系统,建立融合保障路径。“三全育人”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发展不能只是教育系统单方面承担所有问题。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的模式要求破解“融合主体”之难,加强融合保障体系,建立多方位支持系统,令各领域共同关注劳动教育的实施,共同承担相应责任。加强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深化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严格规范校企合作的各类规章制度,开发更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教师支持系统,一是加大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师资能力的培训,尤其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3个方面,引导教师在教材中发现“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点,在课堂中寻找“五育融合”的资源,在课后进行“五育融合”的评价与反思。二是增加学校劳动教育教师数量,能够做到专职与兼职相融合的状态,形成良好的师资梯队。加强家庭支持系统,逐渐引导学生父母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进行必要的家校合作,尤其是贯穿大中小学校多个教育阶段,减少与家庭教育的脱节。

随着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清晰化与丰富化,劳动教育逐渐体现出综合性的育人价值,德、智、体、美“四育”在劳育的协调下获得深层次发展。从目标到内容到保障,学校逐渐寻找到适合中国化的“劳动”发展路径,劳动亦能育人、劳动也可成人,学校应逐步培养出有担当、能劳动、有责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本文来源:大庆社会科学 2023,(02),155-158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