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佳文推荐】基于产业链空间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协同分析

2023/2/22 10:30:38  阅读:102 发布者:

作者

石敏俊1  孙艺文1  王琛2 张卓颖3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3.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缓解区域差异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本文基于城市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城市间功能协同存在的问题,据此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设计对改善城市间功能协同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有分工、缺协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产业链中游部门相对薄弱;②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强度和辐射范围不足;③ 产业链空间网络不均衡,空间融合程度低。产业链空间网络分析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京津冀城市间功能协同的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向与对策,但在补强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环节、增强首都圈增长极作用和强化石家庄南部支点作用等方面,应加以完善。

关键词:产业链空间网络;功能协同;城市网络;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投入产出表

引言

作为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三大增长极之一。学术界对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关注由来已久,针对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2014年起中国开始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核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区域性批发市场等非首都功能开始从北京向河北疏解转移,雄安新区建设稳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缓解区域差异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区域差异呈现不减反增的趋势。河北的产业转型进展迟缓,产业结构优化未能达到显著成效。因此,在坚持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同时,有必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以便改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效果。

研究拟将分析时点回溯到2012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的京津冀地区城市间功能协同存在的问题,据此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设计对于改善城市间功能协同的有效性。

数据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为2012年京津冀城市间投入产出表。京津冀城市间投入产出表是在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采用模型估计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法编制而成。2012年京津冀城市间投入产出表共有42个部门,包含农林牧渔业(1个)、工业(27个)、生产性服务业(6个)和生活性服务业(8个)。鉴于农林牧渔业在空间上不可移动,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地市场,本文重点讨论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33个部门。

2

研究方法

2.1 核心产业链识别

1)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反映产业间依存关系,通过计算核心产业部门与其他部门 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可以识别哪些部门与核心产业部门联系紧密并构成产业链。

2)依据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计算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从而判断各部门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一般越为产业链的下游部门,反之为上游部门;感应度系数越大,该部门一般越为产业链的上游部门,反之为下游部门。

2.2 产业链空间网络识别与分析指标

1) 产业链空间网络识别

城市间投入产出表的中间交易矩阵 Z 反映了各个城市各个部门间的产品(服务)流动,其矩阵元素表示 R 城市 i 部门向 S 城市 j 部门输送的产品 (服务) 的货币价值。按城市将产业链内部门间的产品 (服务) 流动进行加总,可以识别出产业链在城市间流动而形成的网络流,即产业链空间网络流。

2) 产业链空间网络中心度

产业链空间网络中心度是指各个城市节点在产业链空间网络中拥有的控制力和吸引力。中心度按照城市联系的方向可分为点出中心度和点入中心度 (以下简称“出度”和“入度”),出度表示城市节点向其他城市输出的控制力强度,入度表示城市节点对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强度。

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特征总结

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有分工、缺协同的问题。从产业链空间网络看,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出错位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北京是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天津和唐山为生产制造中心,邯郸、沧州等城市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部门。

然而,京津冀域内城市之间的功能协同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

第一,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产业链中游部门相对薄弱,导致中游至上游和中游至下游部门之间的空间网络流较为薄弱,成为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发育的瓶颈,制约着城市群内部功能协同的深化。

第二,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强度和辐射范围不足。北京本地制造业所需的上游产品来源基本覆盖京津冀全域,但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未能有效辐射南部城市组团,辐射强度和辐射范围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三,产业链空间网络不均衡,产业链空间网络流呈现以北京、天津和唐山为中心的放射状格局。北京的辐射面广,北京既是生产性服务的主要流入地和主要流出地,也是上游产品的主要流入地,但北京的辐射强度不够。天津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强度大,但辐射范围有限,主要限于周边城市,与河北南部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十分微弱。除了京津以外,唐山是上游产品的主要流入、流出地,以及下游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流出地。相对于京津唐,石家庄的点入中心度和点出中心度均较低,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对南部城市组团的支撑不足。目前南部组团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仍主要源自北京,但这种联系非常薄弱。

第四,产业链空间网络的空间融合程度低。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呈“北强南弱” 的特征。一方面,南北城市组团之间产业联系较弱,空间融合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南部城市组团内部下游和中游部门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协作的基础不牢,组团内部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次级空间网络。

从产业链空间网络看《纲要》的有效性

《纲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着力点,可以说切中了京津冀城市网络演化的要害。增强功能协同,是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重中之重。《纲要》的另一个出发点是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由于京津冀城市群仍处于空间极化阶段,《纲要》旨在通过行政干预,强力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京津冀域内经济循环,扭转虹吸效应,促进空间融合。可以认为,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的问题,《纲要》提出了解决方向和对策。然而,产业链空间网络分析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设计仍存在值得思考和完善之处。

第一,   如何补强京津冀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环节?中游加工制造环节是当前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的短板,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链和机械设备制造产业链,承德、张家口、邢台、沧州和衡水等地的加工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制约着城市网络的空间融合和功能协同。补强中游加工制造环节的关键在于加快河北的产业转型升级。《纲要》希望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河北产业结构转型。然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要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部分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等,由于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80%,一般性制造业规模不大、占比不高,对于河北加快发展加工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贡献有限。河北发展加工制造业不能过多地期待甚至依赖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而是应强化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   如何处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增强辐射强度之间的矛盾?《纲要》针对北京如何强化“一核”首都功能、推进非首都疏解方面的着墨较多,对于作为“双城”之一如何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方面的具体举措却相对较少。产业链空间网络分析表明,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网络中居于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辐射面广,但辐射强度有待增强。此外,从产业链空间网络流的流向来看,北京吸收了大量的初级和中间产品,但是对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不足。因此,一方面北京要强化中心城区四个中心的首都功能;另一方面,应打造以北京新城为重点,包含天津和廊坊、保定、雄安、张家口等地的首都圈替代北京中心城区,承担起京津冀城市网络的经济中心功能,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极,增强辐射强度。

第三,   如何深化产业链空间融合?《纲要》中提出了“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格局规划。当前,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呈现出“北强南弱”、南北联系薄弱的结构特征,亟需打造南部次级中心,强化南部城市组团的产业链空间网络。“三轴、四区、多节点”与“一核、双城”一脉相承,是围绕北京为中心的空间布局,建设雄安新区也主要是完善北部城市组团网络的举措;然而,“多节点”没有充分突出石家庄作为河北中南部区域支点城市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强化南部城市组团的产业链空间网络。应当适当提升石家庄的城市定位,充分突出石家庄作为河北中南部区域支点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

结论与启示

研究将分析时点上溯到2012年,基于产业链空间网络视角,考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功能协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设计对改善城市间功能协同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纲要》提出的方向和对策抓住了功能协同的主线,但在具体的政策设计上仍存在值得思考和完善之处。一是补强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部门不够及时有效,导致河北产业转型进展迟缓、区域差异趋于扩大,直接影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以首都圈替代北京中心城区承担京津冀城市网络的经济中心功能,需要重新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突出石家庄作为河北中南部区域支点城市的功能定位,有助于促进河北中南部区域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城市网络。

研究利用城市间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了产业链空间网络,据此考察城市网络内部的功能协同,在方法论上做出了有益的创新性尝试。遗憾的是城市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年份限于2012年,暂时无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的城市网络演化和功能协同深化进行动态分析。这一遗憾有待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去克服。

文献来源

石敏俊,孙艺文,王琛,张卓颖.基于产业链空间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协同分析[J].地理研究,2022,41(12):3143-3163.

来源: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