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江南大学匡华团队发现手型纳米颗粒促使神经干细胞分化,缓解阿尔茨海默病

2022/11/14 9:22:41  阅读:116 发布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ementiasADRD)的流行率不断上升。2016年,全球ADRD的患病人数为4380万,比1990年的2020万增加了117%。由ADRD导致的死亡人数也从增加了148%,此外,ADRD成为2016年全球第三大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来源,占所有年龄人口DALY1.2%

尽管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疾病负担令人担忧,且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但是目前对于AD的治疗手段仍然十分有限。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多是间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缓解精神症状,少有直接靶向AD病因(异常的Aβ、磷酸化Tau蛋白沉积)的药物,且这些药物可能伴有包括肝损伤在内的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移植外源性的NSCs,或者充分调动体内的NSCs,使其替代或修复原有的神经元功能,有望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手性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具有特殊的光学信号响应作用,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度,可以被细胞内吞,进而调控包括细胞表面离子通道在内的生命活动。

近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生物界面与生物检测研究所匡华教授、孙茂忠研究员团队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Chiral Nanoparticles Force Neur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to Alleviate Alzheimer's Disea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手性纳米颗粒,并同时照射圆偏振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可以大幅促使小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脊液中的病理蛋白水平,改善空间认知能力。这项新发现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新思路。

成体神经干细胞(NSCs)主要分布在海马区域颗粒下层、脑室下区,具有自我更新、分化、迁移潜能。该研究发现,NSC与手性纳米颗粒(NPs)共培养,同时照射圆偏振光,可上调NSC神经元特异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NSC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且,这一促分化作用在L-type NPs+左旋圆偏振光组更加明显。

不同条件下NSC的转录因子表达水平差异

不同条件下,NSC的神经元标记物Map2c-Fos表达含量差异

论文通讯作者匡华教授认为,在有圆偏振光(CPL)光照的情况下,手性NPs可以促使NSC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具体体现为:细胞突触生长、神经元相关蛋白表达含量升高、出现典型的钙离子通道活性。关于L-NPs的促分化作用强于D-NPs,匡华教授认为这可能与L-NPs更易被NSC内吞入胞有关,也可能是L-NPs具有相对更强的生物活性。

为进一步验证手性NPs联合偏振光照射的治疗效果,匡华团队使用PrP-HAPP/h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探究手性NPs联合偏振光照射在动物模型上的治疗效果。

从组织学层面评估,手性NPs联合原偏振光照射治疗,显著降低了小鼠脑脊液及海马区域的Aβ、p-tau蛋白含量,提高了小鼠海马区域神经元数目,改善了神经元功能。

手性NPs联合偏振光,降低了AD模型小鼠病理蛋白表达量,促进神经元恢复

从行为学层面评估,在水迷宫实验中,手性NPs联合圆偏振光照射治疗,显著降低了AD小鼠确定平台位置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撤去平台后AD小鼠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与经过原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

不同处理组小鼠水迷宫实验结果

匡华教授表示,目前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往往生物利用率低,且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相比较于外源药物,如果能够调动NSCs,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持久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有效地改善神经元功能,那么这不失为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方向。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202475

转自:“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