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杰青+2
鲁非,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硕连读专业,期间从事生物信息、群体遗传及数量遗传学研究,2005年获得遗传学硕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学研究所攻读博士,期间从事水稻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2010年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以及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毕业论文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毕业论文。2010年至2014年在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至2017年在康奈尔大学任研究助理,进行玉米、木薯以及其他能源作物的数量遗传学及基因组学研究。2017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级人才引进计划,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围绕小麦进行包含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基因组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植物统计基因组学研究。近年来在小麦基因组学以及适应性进化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目前担任《遗传》、《植物学报》编委,中国遗传学会数量遗传学分会(筹)委员;2022年获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卫志明青年创新奖”。
研究方向: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环境冲击是当前农业发展所面对的三大挑战。鲁非博士领导的研究组致力于开发并应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提高主要农作物的育种速度,帮助实现高效、环境友好、并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目前所有作物中全球种植最为广泛的作物。在小麦中的研究创新将会产生大规模技术应用,从而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小麦还是凝聚了驯化、选择、多倍化、远缘杂交、环境适应等自然或人工状态下品种改良技术的成功范例,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鲁非博士研究组以小麦为模式,利用遗传学、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手段在方法学上不断创新,解析小麦品种改良的基础遗传学规律,开发功能基因组预测技术并精细定位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控制位点,绘制“双轮驱动”的高精度育种设计蓝图,通过优化性状全基因组预测选择模型以及应用基因组工程技术(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开发新一代植物育种体系。
许操,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1-2005: 山东农业大学,学士;2005-201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2013-2017: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博士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于2017年8月入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17年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ohn Innes Centre, CEPAMS),研究员。 实验室围绕植物发育可塑性、系统稳健性与环境适应性三大内在联系与统一的生物学主题,主要从小肽信号与细胞通讯,蛋白质相分离与生命系统稳健性,基因编辑与作物从头驯化及定向进化等方面开展研究,解析上述生物学主题内在联系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基础理论创新育种技术创制新型作物。
兰州大学:杰青+1;优青+1
生态学院邓建明教授获批生命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植物代谢理论与旱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
生态学院严川教授获批生命科学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生态互作网络。
湖南农业大学:优青+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湖南农大园艺学院熊立瑰副教授申报的项目“茶树-微生物共生与儿茶素代谢的调控”获批立项资助实现了我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熊立瑰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2017年进入清华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于2019年作为青年英才第一层次引进人才回校工作。主要从事“茶叶中的次生代谢物-宿主-微生物-环境(或营养成分)”互作领域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和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2020年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青岛农业大学:杰青+1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公布了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立项,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张忠华教授“葫芦科作物功能基因组学”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的历史性突破。此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学校自主培养国家级科技人才队伍的重大突破,将对学校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和学校综合科技竞争力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对学校坚持学科建设为主线推进内涵发展、实现应用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张忠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主要从事黄瓜、甜瓜等蔬菜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以(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和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2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2位)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担任中国园艺学会分子育种分会秘书长、山东省学科评议组农学组秘书长,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等期刊编委。张忠华教授作为学校园艺学院院长,积极谋划园艺学科发展定位,梳理学院团队科研方向,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培育重大科研成果、项目和平台。三年来,园艺学科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学校突破博士点单位的两个学位点之一;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连续3年校内第一,资助率超过全国平均的3倍;组织申报获批3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为学院和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持续提升组织化科研和科研组织化水平,探索后疫情时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内涵式发展道路,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强化培育重大科研成果(项目)产出,助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协同式发展,切实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十三五以来,学校科技处全面培育“兴科惠教”党建服务品牌,启动科技专员“严真细实快”服务高层次人才行动,遵循“精心谋划、细心管理、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遵从“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服务目标,创建“严真细实快”一对一定点人才服务制度,全面服务“学科引领战略下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这一中心任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务院1994年批准设立、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的专项基金,支持45岁以下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已成为我国具有极高标志性和影响力的高端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成为优秀中青年学者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
河北农业大学:优青+1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遗传育种团队马卫博士主持申报的“大白菜叶球发育生物学”获批立项,项目经费200万元,实现了河北农业大学主持此类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马卫,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学科高峰人才,2016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获河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入选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主要从事大白菜等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及品质调控研究,率先在表型和分子水平系统评价了自主创制的大白菜单碱基突变体库,构建了该突变群体的基因组和性状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为高效解析大白菜基因功能、挖掘新型育种资源提供了基础;首次解析了油菜素内酯信号途径介导大白菜结球的分子机理,为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定向培育不同叶球类型新品种提供了新思路。近5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PNAS(2篇)、Molecular Plant等国际著名SCI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1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马卫教授此次获批的国家优青项目,将针对大白菜品种市场需求多样化、特色化的产业问题,聚焦叶球发育遗传基础复杂的卡脖子难题,围绕叶球发育关键基因发掘不足和分子机制不清楚的科学问题,开展叶球发育生物学研究,为实现大白菜叶球重要性状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
沈阳农业大学:杰青+1
栾军波,教授。
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17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回校工作,现任植物保护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植物保护学科带头人、植物保护专业负责人和省教育厅经济与应用昆虫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昆虫-微生物共生关系领域研究,讲授普通昆虫学、昆虫-微生物共生关系等课程。主要从事昆虫-微生物共生关系机制的研究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主持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项目、辽宁省重点研发项目等研究课题;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获中国昆虫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4/11);在Science、Cell Reports、The ISME Journal、Current Biology、Ecology Letters、PLOS Pathogens、Molecular Ecology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发表论文被Cell、Nature Reviews Genetics、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NAS在内的杂志所引用,他引1416次。应邀作为通讯作者在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期刊撰写综述(计划于2024年1月在第69卷发表)。应邀在国际昆虫学大会、美国昆虫学年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全国入侵害虫绿色防控研讨会、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学者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汇报研究成果。是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项目、美国-以色列国际合作(ISF-UNSF)项目评审专家;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奖Steacie Prize推荐专家。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优青+1
孙进京,2013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进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生物技术研究室工作。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她就专注于黄瓜性别分化调控机制研究,长期坚守在科研第一线,系统提出了清晰完整的黄瓜雌花形成调控模型,解决了领域内长期悬而未决的谜题。黄瓜等葫芦科植物只有雌花能发育形成可食用的果实,她的研究成果为精准高效培育高产黄瓜品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也极大丰富了植物性别调控生物学理论。目前,孙进京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4项。近5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SCI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篇,受邀主持第十二届欧洲植物育种研究学会葫芦科遗传育种会议中“花和果实发育”主题部分,并入选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中蔬英才”青年英才。
转自:“植物科学最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