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刚考上博士的师弟来信问我:“如何高效读博?”
先谈谈当前的科研背景。如今博士毕业群体如同滚雪球,越来越大,加上海龟上岸带来的压力,博士毕业后想要在高校谋得科研职位越发困难。在这种形势压迫下,对于正在读博(或者硕士)的学生来说不可不察也!能否在博士期间有所斩获(同样适用于硕士),不仅是毕不毕业的问题,还关乎生存就业的机会。基于此,愚兄倚老卖老,浅见如下:
1 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战略上的考量,战略上的失败不是通过战术上的胜利可以弥补的。博士生不同于硕士生,硕士更多的是科研素养的训练。对于博士生,你要保证毕业的时候,在你所研究的小方向上至少挺进中国前5%。因此,选择一个好的方向,探究一个有前景的科学问题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才是有前景的科学问题呢?科学问题本来不分好坏。我所谓的有前景的科学问题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其一,这个科学问题(或者方向)至少可以让你研究10年,甚至10年以上,至少博士毕业后还能继续做,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研究。科学研究的连续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工作之后,博士期间的工作能否很好的延续对你学术生涯很重要。也有博士毕业后另辟蹊径的,但是在现实中非常困难。
其二,研究方向要瞄准前沿领域。当然对于一些学科这很困难。至少要朝着解决一些经典的科学问题的方向上努力,比如生态学上的物种共存机制。
其三,研究方向可以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现在国家越来约倡导科研成果的转化,如果不能在理论上有所造诣,能够往专利成果方面转化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当然,我说的这几条不可能占全,能得之一二即可。但是现实中面临一个困境:你的研究要和导师的研究匹配。如果导师的团队本身就处在国际前沿领域,那我前面说的几条都是废话。如果遇到一般的导师,他的研究本身不在前沿。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外,还要更多地考虑和导师的研究相匹配。
2 多看文献打好基础
文献是学术的生命,多看经典的文章,这点无庸多言!很多同学似乎每天都在看文献,但是看完一问三不知。这种阅读文献的方式存在问题。对于读文献,我个人有三点建议:
第一,看之前给每一篇文献标上序号,有很多先进的软件可以实现。
第二,一定要做文献阅读笔记,笔记中先写上文章序号,然后列举文章的主要思想,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可以借鉴的地方。尤其是要重点学习人家的分析方法,最好能根据人家的文章数据重新分析一遍。这样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你“越读越强”,当你掌握10-20篇文章的分析方法之后,你看其他文章就轻松很多了。有了文献阅读记录,之后写文章的时候,可以随手拈来。切忌“狗熊掰玉米”似的阅读文献。
第三,看文献的时候注意摘抄一些经典的句子。科技论文写作有固定的套路,经典句子的摘抄对于以后的写作至关重要。这个类似高中英语的学习方法。当摘抄几十个常用句子后,你就会发现英语写作其实都是套路。
3 学会做学术汇报
如果说看文献会分析是科研的“内功”,那么学术汇报就是科研的“外功”,真正的武术大家需要内外兼修,缺一不可。要知道学术汇报也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会做科研,还要会做汇报。做学术汇报看似简单,可能每个研究生开组会的时候都做过汇报,但是真正讲好的人却是寥寥!
怎么样才能讲好,什么是衡量好的标准?
我个人认为好的标准至少要让大同行听明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小同行。你在课题组内汇报,可能大家都能听懂,这并不代表你讲的好,而是大家拥有共同的科研背景和相近的研究方向。如何让大同行明白才是你的本事。要想让大同行听明白,你就要遵循严格的科研思路和训练。比如,汇报中要展示你的科学背景,科学问题,科学方法等。尤其是科学问题的提出,如果遇到生僻的概念,你要先给人家科普明白。比如,你研究温度对异速增长的影响。你首先要给人家讲明白什么是异速增长,有哪些指标可以衡量异速增长,哪些因素影响异速增长。让别人有些背景知识,然后往下讲就顺利很多。我之前在面试找工作的时候发现一个特点:如果你能把你小方向上的东西讲明白,让下面的大同行听懂,他们会非常高兴。因为人学到了之前不懂的知识会有成就感!可怕的是把人家讲糊涂。不仅学术汇报如此,以后面试,申请基金也是如此,这都需要在博士期间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会和导师沟通
研究生期间,师生关系的微妙程度不亚于婆媳关系,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是研究生期间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矛盾的统一性来讲,师生之间是存在共同利益的,导师希望研究生出成果,完成自己的项目,为自己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锻炼并积累以后毕业和找工作的学术成果。这个是师生之间的主要矛盾,始终贯彻整个研究生阶段。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又会存在一些问题,也就是次要矛盾。如次需要矛盾得不到解决,是可以转变为主要矛盾的。导师不止一个学生,对于导师来说最大的利益是优秀学生的上限,而不是一般学生的下限。同样一个课题,谁能高质量完成、发表高水平文章就会得到重点培养,资源也会得到倾斜。对于导师来说这个文章是张三发表还是李四发表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的发表。因此大的课题组里“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优秀的越来越优秀,不行的越来越不行。因此,如何能抢占先机,让导师对你有个好印象至关重要。
学生的学术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等学生把导师没有安排的事情做了,把导师之前想发表而没有发表的期刊发表了,这是导师的“座上宾”,让导师引以为傲的学生;
二等学生把导师交代的课题高质量完成;
三等学生是导师交代的事情整不明白,拖拖拉拉。没有一个导师喜欢拖拖拉拉的学生。
此外,学术外的事情也很重要。要知道导师是人不是神!直白说,你要么有能力,要么听话。就像李逵与宋江。在梁山科研团队中李逵的科研能力很一般,根本不配天罡星。但是李逵听宋江的话,且只听宋江的话,这也是一条路子(我个人不鼓励这种行为,但确实存在)。最怕的是那种没本事还整天事事的学生。比如,导师问你任务完成的怎么样?如果你没有完成,那就低调点,委婉些,哪怕说一句:老师不好意思,我这段时间状态不好,没有完成。老师也会理解。最怕的是你笑嘻嘻地给老师说:“我这几天在玩,没心情工作!”抱歉,这个例子就在前几天在我身上发生过,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可能也不信!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此言非虚!
5多和国内外小同行交流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博士期间要为自己以后的学术道路做好积累。多和国内外小同行联系交流,互相分享,共同进步。记着,交流一定找个和你差不多或者略微比你强的。不能跨越数量级找人交流。比如,你一个博士经常去和院士、杰青讨论问题,看看有人理你吗?相反,你的小同行,比如哪个博士发表了文章,你祝贺祝贺,可以就彼此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切记这属于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所谓交流,一个是交,重点是流。怎么流,你得有“东西”可以和别人互通有无。你只索求别人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对等提供,这样做不到流,自然不会长久。
4 博士期间尽可能发表文章
博士期间尽可能发表文章。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搞基础科学的!文科的以及技术工程类的研究不在此列!虽然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强调不以文章论英雄。但是,咱们理科的尤其是做基础研究的,不看文章看什么?发表文章一定质量优先,不要凑数,尽可能往一些经典期刊上发。
罗里吧唧说了那么多,惭愧的是其中一些我自身也没有做到。望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则而改之,与君共勉,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转自:学术训练营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