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原子级芯片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

2023/7/28 10:21:34  阅读:65 发布者: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二硫化钼(MoS2)的原子级薄晶体管,这是芯片领域又一次0的突破。2023427日,《自然-纳米技术》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在芯片行业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芯片制造技术,这种技术将低温生长区与高温硫化物前体分解区分离,可以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以低于300℃的温度合成二维材料,并直接在8英寸的二硫化钼薄膜CMOS晶圆上生长,无需任何转移过程。

因为随着硅基芯片工艺越来越先进,芯片制造工艺正面临着瓶颈,传统的半导体芯片基本上都是用块状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是方形的3D结构。

但随着芯片尺寸越来越小,想要通过堆叠多层晶体管以实现更密集的集成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此全球就开始寻找另一种技术路线,那就是通过二维材料来实现晶体管的密集堆叠。

之前已经有人研究过这种技术,但这项技术有一个难题,想要将二维材料直接生长到硅CMOS晶圆上,需要大约600℃的温度,但硅晶体管和电路在加热到400℃以上时就可能出现损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之前,科学家使用的方法是先在其他地方生长二维材料,然后再将这些二维材料转移到芯片或者晶圆上,但这种做法性能很差,无法达到量产,也正因为如此,这项技术一直没有实现太大的突破。

而麻省理工朱佳迪引领的这项新技术以低于300℃的温度合成二维材料,并直接在8英寸的二硫化钼薄膜CMOS晶圆上生长,无需任何转移过程。

如果这项技术能够量产,将具有很大的优势,跟传统的硅基晶体管相比,这种由二维材料制成的芯片可以像建楼房一样一层一层的堆叠上去,可以在更小的面积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还能实现更高的电子迁移率。

如果最终这项技术能够应用到芯片生产过程当中,这意味着人类的芯片将从纳米级进入原子级新时代,到时芯片制造将会打破摩尔定律的魔咒。

而且利用这种二维材料制作的芯片应用领域会更广泛,到时间可以直接应用在人工智能、柔性面板、可穿戴技术,智能纺织品等多种领域,这很有可能引领新一场产业变革。

出版信息

标题:

Low-thermal-budget synthesis of monolayer molybdenum disulfide for silicon back-end-of-line integration on a 200mm platform

出版信息:

Nature Nanotechnology27 April 2023

DOI:

10.1038/s41565-023-01375-6

转自:“科研之友 ScholarMat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