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体系、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轨,学生在校内所学的内容不能直接应用到工作当中,因此,实习生需要企业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才能胜任相关的工作岗位,增加了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而这本应该在学校完成。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专业人才培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而各种标准规范了专业的教学体系及相关的要求,但是专业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灵活处理人才培养标准与就业市场对接的问题,因此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需要进行二次培训等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技术更新较快,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同步更新,因此这一问题也较为突出。
目前,无论是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工科专业建设还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都强调加强实践环节,而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进行“校企合作”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也符合教育部审核评估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表述。《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加强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从国家和地方政策可以看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开展了校企合作,本科专业的校企合作多数采用的是“3+1”的人才培养方式。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3+1”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指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再到企业实习1年,该模式让学生有1年的实习期,学生可以在实习期内进行岗位培训,从而熟悉并适应相关的工作岗位。然而,该方式仍然没有解决在校3年的教学内容与实习、就业脱轨的问题,即3年的教学内容符合专业教学体系,但与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和要求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学生在1年的实习期内要解决学习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问题、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问题和角色转换的问题。“2.5+0.5+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2 “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5+0.5+1”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过程分成3个阶段:1—5学期在学校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利用学校理论基础深厚的优势打牢理论基础;第6学期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训,通过集中的实训授课方式加强学生对于相关工作岗位使用的专业技术的掌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职业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同时按照企业工作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接触企业文化,在该学期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解决“3+1”人才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8学期进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实习企业,会在短期内适应相关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会成为一名有1年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而不是一名新晋的求职者,从而在人才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该模式的主要设计思想是“理论—实训—实习—就业”,将高校的理论基础强的优势同合作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案例资源、项目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了实践环节,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3 “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6个方面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由课程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用来支撑培养要求,培养要求又支撑培养目标,而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要对其他4个方面都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并且持续改进。
我院经过多年“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总结出“三元四同五平台”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1](如图2所示),其中,“三元”指学校、合作企业、社会(就业单位)的“三元”运行机制,“四同”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控教学质量”的合作内容, “五平台”指基于校企合作的5个培养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校专业平台、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平台、企业专业平台、岗位实训平台)。
图2中采取的是“2.5+0.5+1”深度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其中前5个学期完成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同时学生参加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大创赛、学科竞赛、校内科技创新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第6学期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企业采用“5R”的培训体系(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进行授课并推荐工作,每门专业方向课程采用连续讲授、大量实训的方式授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训练强度,为专业实习打牢了基础;第7、8学期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带薪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保证了学生多数的毕业设计都来源于工作项目,支撑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以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生源条件、专业发展等综合因素制订。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系统开发的规范和主流技术,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能够在软件工程、服务外包、大数据开发与应用、5G应用开发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工作的创新与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5年后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
(1)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热爱祖国,遵守法纪,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2)拥有健康意识和理念,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及软件开发的规范,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开发、数据库管理的主流技术和工具,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适应计算机科学及社会的发展变化。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测试和维护能力,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项目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一定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跟踪行业发展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重视社会、环境和法律的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具有创新精神。
2)毕业要求。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同时深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对本专业主要就业行业企业、主要就业部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获得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需求信息,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要支撑培养目标,要明确、公开、可衡量。
毕业要求共包括12个方面,按照知识、能力和素养可以大体划分为以下3个方面,见表1。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要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体系首先要满足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专业类知识体系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要求,对于标准中规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做到全覆盖。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课程。这些课程安排在前5个学期由学校负责完成,打牢专业基础。
(2)对毕业要求提供课程支撑。对于毕业要求能够提供全面的课程支撑,使毕业生在毕业时符合毕业要求,从而支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每门课程都要对毕业要求提供支撑,一般每门课程可支撑3~5项毕业要求。若一门课程能够对毕业要求提供的支撑过少则可以考虑是否有必要开设该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提供较多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第4学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3)结合市场需求及校企双方的研究特长。要结合市场需求及校企双方的研究特长设置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使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对相关IT企业、行业的相关部门和岗位进行市场调研,我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提供3个专业方向,分别是软件工程与服务外包、5G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在第6学期由合作企业完成。
(4)课程体系结构科学合理,内容要有增删合并。课程体系要满足课程间的拓扑结构,相近课程的内容不能重复,对于前沿技术内容要有所增加,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
整个课程体系根据“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进行构建,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课程结合国标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从而使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更加合理,课程体系更加合理。
4)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也是课程[2]。这是因为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对于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的教师来说是不容易实现的,同时在人才制度上教学的比重不算突出,因此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痛点所在,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分成5个部分,采用PBL教学法,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程序设计,如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经过分组讨论最终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分成3种角色,一是管理员,主要负责成绩管理平台相关成员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二是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成绩的录入、修改、查看等操作;三是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绩信息。通过对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学生可以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这样会对C语言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形成结构化程序设计思维。
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方式,学生人手一机,边讲边练。期末考核采用项目答辩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先由组长演示项目,然后每个成员分别针对自己设计的功能模块进行答辩。答辩组由3名老师构成,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改变了传统的着重知识考核的试卷考核方式。
在第二课堂通过专业社团[3]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如ICPC、CCPC、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着重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被评为吉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5)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
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是一系列制度、标准、细则、办法等的总称,要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管理,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评估,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听查课制度、毕业设计质量标准、考试工作质量标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等。以评促管,以评促建,重在建设,持续改进。
我院针对校企深度合作专业制定了相关了教学管理制度10项,包括《电气信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电气信息学院“双主体”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电气信息学院校外实习管理办法》《电气信息学院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电气信息学院企业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等文件,涵盖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师资与教师发展等方面。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校企联合培养的各个环节均纳入制度监控中,保证质量。
4 结 语
将“3+1”人才培养方式改成“2.5+0.5+1”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最大差异在于0.5年的教学与管理过程,该0.5年要在合作企业进行,重点解决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轨的问题和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问题。合作企业有更丰富的项目和案例资源,其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而学生也通过合作企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完成角色转换,从而在实习期基本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减少用人单位入职培训的成本,使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解决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脱轨的根本性问题。
当然,不同层次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改革进行落实,通过供给侧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晓光.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J]. 教学研究, 2017(3): 97-102.
[2] 席东梅. 课程质量: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最深的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4): 24-28.
[3] 张勇. 基于“导训结合”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教育研究与实践: 以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7): 159-160.
基金项目: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ZD20051)。
第一作者简介:李伟光,男,长春光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技术,173407646@qq.com。
引文格式:李伟光,肖萍萍,颜 萌.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5+0.5+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3(5):7-10.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