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武汉大学教授赵林:哲学不是讲政治

2023/5/4 17:17:48  阅读:105 发布者:

作者简介:赵林,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主要研究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已出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文明形态论——文明发生与形态嬗变》《西方宗教文化》等著作。

编者按: 一个哲学的热爱者应该学会从简单的生活中去发掘复杂的道理,同时也应该学会把复杂的道理用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完全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哲学,固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但是把哲学讲得像天书一样难懂,也未免有点故弄玄虚的嫌疑,这如果不是表明了讲述者的诡谲,就是表明了他的笨拙。赵林讲的哲学却别具一格,本文即可见一斑:

讲哲学不是讲政治

平时一旦说起“哲学”这个概念,同学们头脑里马上就会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把哲学与政治等同起来。大家往往很自然地就把哲学与政治意识形态联系在一块,好像讲哲学就是讲政治。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我们这些讲哲学史的人,通常有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学习哲学必须要从学习哲学史开始,只有通过学习哲学史才能真正地理解哲学。因为哲学就像一个人的生命一样,也有它的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有它的青年、成年和老年时期。

哲学生长的这个历史过程,是在思想的环境中展开的,我们只有把握了思想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哲学。因此,今天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要我简单地回答哲学是什么,我只能说,哲学就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

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我们很难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来表述哲学是什么。这是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说,当我们学习其他学问时,老师一上来往往就会讲,物理学是什么,数学是什么,计算机原理是什么,等等。

但是对于哲学呢,我们很难进行这样的表述。在座的同学大多都是二年级以上的学生 ,你们都曾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一上来往往就会按照书本上的说法对哲学下一个定义:哲学是一套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

这种关于哲学的定义对不对呢?从表面上来看,它当然是对的。但是,这种说法太笼统,大而化之,一个大而化之的界定,就等于什么都没有说。

因为按照这个定义,哲学就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问,这样的学问是缺乏确定性的内容的,就如同“无限”、“绝对”这些概念一样,看起来很不得了,很唬人,实际上却是空洞无物的。因此,即使把这样的哲学定义背得滚瓜烂熟,我们在心中仍然对哲学一无所知。

对于我们这些研究哲学史的人来说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答案只能在思维的历史、哲学的历史中去寻找。但是如果循着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进展到现代哲学,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实际是一个没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

从古到今,曾经出现过一些大智慧者,当他们面对这个问题时,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感到困惑。哲学史上有许多成就卓著的哲学家,都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但是甚至还没有等到他们去世,一批新兴的哲学家又开始批判和否定他们的观点了。

通过对哲学史的学习,我们就会发现,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世界从根本上来说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心与物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似乎都是一些难以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

从古希腊的时代开始,一直到今天,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着见仁见智的不同结论,始终难以达成一致的见解。在这一点上,哲学与自然科学是很不一样的。在自然科学中,一个问题一旦解决了,它的答案就具有了某种确定性,后世的人们就不会再去怀疑它的真理性。

比如说牛顿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自从牛顿提出来以后,一直到今天,学习物理学的人都不会从根本上对它们提出质疑。在一个确定的时空范围内,它们就是绝对真理。当然,超出了这个时空范围,它们的效用可能会受到限制,会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更加精确的理论所取代。

但是在宏观世界里,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绝对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后世的人们也不会再去怀疑它们的可靠性。在其他的科学领域中,情况也是如此。但是唯独哲学,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哲学家们争论的问题始终没有确定性的答案。

大家争论的总是那些老问题,例如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质性的微粒,还是精神性的概念?世界的规律性到底是客观固有的,还是人类思维的结果?真理性的知识到底是来自经验归纳,还是来自理性演绎?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是永远没有确定性答案的,因此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一些永恒性问题。

我刚才说了,历史上一个一个踌躇满志的哲学家们,当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些永恒性问题时,他们的答案很快就会被一批后起的哲学家们所否定。这就注定了我们只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否定的过程中来把握哲学。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直截了当地对哲学下一个定义,要想用一句话来说明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至少我觉得自己是无法言说的。如果必须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也只能说,哲学就是一种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就是对那些永无确定性答案的形而上学问题的一种执著追问。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只能从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上来加以考察。哲学的性质取决于它的对象。那么,哲学到底是探讨什么东西的一门学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思考一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

人作为一种特定的动物,与其他动物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当然,我们可以列举出人的许多特点,比如人是有理性的、人是社会动物、人会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等等,但是如果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我们发现人和动物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人总是喜欢追问事物的本质。

人和动物一样,都关注现象,但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除了关注现象之外,还总是喜欢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相对于现象而言,人甚至更加注重本质。动物从来不追问本质,本质对于动物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一只老鼠在一只猫眼里,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猫扑上去把它抓住、吃掉,事情就完了,问题就解决了。猫在面对一只老鼠的时候,从来不会去思考“老鼠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猫来说,老鼠就是一个纯粹的现象,根本就无所谓本质可言。

但是人类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与动物很不相同的。人在面对着各种事物的时候,总是要寻找这些事物背后所潜藏着的本质性的东西,即所谓的内在规律。乃至于当我们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时,总是禁不住要问,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当我们这样提问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解决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万事万物真的具有某种本质,还是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赋予了它们某种本质?换句话说,所谓本质究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客观属性,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主观习惯?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对于我们的思维习惯来说,就具有一种挑战性。

如果事物本身就具有客观本质,那么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能力恰恰说明我们人类比一般动物更加高明;但是如果所谓本质只是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的一种思维习惯,那么人类很可能就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当然,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比较确定的,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种答案。但是从第二种答案的角度来思考一下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文章来源:时代的稻草人

来源:墨香学术 微信:moxiangxueshu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