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 【山清水秀先生】评一帆的诗文—心·灵·的·书·写

    类别:散文 作者:一帆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4/9/20 15:27:17 网友阅读:606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心·灵·的·书·写

    ——读一帆先生的诗文

    作者:山清水秀http://ttdyy008.blog.163.com/

    和一帆相识在2008年,弹指一挥间,转眼三年多了。

    当时我在写长诗《民主的足音》一书。在博客贴出几节后,一帆先生来了,写下精美的诗评给予鼓励。后来,他从第一章第一节写起,一路相随。写作之认真,感情之真挚,文字之优美,人品之高尚,深受感动。于是,我们成了挚友。早就想把对好友的敬仰之情和学习他诗文的感悟写成文字,因长篇小说创作缠手,又不善写评,起草了几个开头,不尽人意而放弃,时拖至今。

    学习一帆先生的诗文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先生作品篇篇皆佳,不能一一评论,只能从他的写作理念、风格、文字诸方面写点的粗浅的感受。

    一、极具根性的文字

    根, 根,为了吸收丰富的养分,一步步向大地深处延伸,触摸地心连接地心。然后化作绿动向上,拥抱太阳亲吻太阳。一帆先生的文字极具根的特质,他没有被社会浮躁、狂热、物欲、茫然、失落、悲观所困扰,始终把目光投向大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及生活样态。与弱势群体为伍,同呼吸共脉动,紧贴民心所思所求,所诉所祈。为弱势群体挥笔泼墨,同喜同悲,放歌长吟。他以丰沛的情感体验,超然的审美品位,声透纸背的雷音,搭建了一个精神传递的驿站,一个为阳光吟哦的歌坛,一个丰富多彩无味杂陈的底层世界。他的根性文字,是在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中,植根于家乡沃土和民族土壤汲取营养。他的创作激情,是从地层深处喷发而出与滚滚燃烧的岩浆,是生命灼射的华光,良知不安呐喊,生活积淀的提纯与结晶。

    一帆先生如醉如痴地眷恋着古老的土地,那大地就是养育他的人民;他沐浴着金色的阳光,那阳光就是人民高山大海般的恩情!他深深体会到,只有扎根土地,诗文才会纯正,才会郁郁葱葱。他在【我是一粒微砂】诗中,发出心底之声,愿作常年漂浮的那粒微砂,只见证苍凉,也见证自己的渺小,因为现实的土地上,那不屈的宏音不老:一粒微尘可以梦想一朝玉蚌含化,孕育珠花。他赞美《种子》,要像种子一样永远深爱土地,永远扎根土地,永不挑拣土地。“真想身轻如燕/回归/做一粒种子吧/去那个春天”他讴歌千百年植根沙漠,几千年不死不倒不朽的【胡杨】,去见证风沙的肆虐,去见证生命的顽强。“今天,我学着你的样子/如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让根倾心拥抱大地/漫漫征途/朝圣”一帆先生就是一株扎根大漠的胡杨,胡杨精神就是他写字的精神!

    二、在生活之上书写

    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帆保持着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捕捉力,他到陌生中感悟新知,提升自己刻画的视域。读一帆的诗文可以知道,他对“什么是写作”理解得深刻,他把写作过程视为一种情怀释放,一种理念产生的过程。既注重诗文的思想性艺术性,更注重对生活对事物的价值取向。一个正直的文学爱好者,应该向这个世界发出怎样的声音?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作品是心灵的精华。”一帆先生对生活中发现的矿藏,经过理性的提炼和哲理的滤沥,将描绘的现象通过语言文字的独特性,转化为内心不断追寻不断澄清不断攀升的需求,用心灵书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一帆通过艺术的感知,意象的选择,素材的提纯,尔后,在生活巅峰抒写富有诗意的灵思。文学本身就是对生活的感悟,感悟喜怒哀乐,感悟公平、公正。任何一篇吸引读者的作品,都必须是生活的结晶,都必须站在大众的心里,为其呼喊。站在大众的心里就是写作的高度。所以,读过一帆诗文的博友,无一不对其作品称颂喝彩!

    三、精神家园的坚守

    当今社会的浮躁触目皆是,金钱的叫嚣,腐败的困扰,时时侵扰人们的灵魂。时下的文学写作,出现了一些文学不像文学的现象,缺乏灵智与操守。把浮糜的时髦当时尚。陷于缭乱娇艳矫饰之中。不仅失去了文学自身的价值与光彩,且沦为精神的腻垢与怪胎。有的畸糜浮艳浅薄空泛,像一件价值连城的华丽外衣挂在衣架上。更有甚者,格调低庸,华丽外衣包裹着腐臭的蛆体。一帆先生认为,不追求时髦,固守孤独,应该是每个有良知的作者最起码的底限。他不随波逐流,甚至在那热火烹油的浮华面前,坚守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坚守者大爱大德大和的传统文化,栖息在自己心灵的芳草地,决不让杂草滋生蔓延。在时尚文字的孳行中,沿着真善美的途径跋涉,穿凿坚硬的冰层,攀登人性的制高点。泰纳说:“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企图向别方面发展的才干会发觉此路不通。” 先生不少作品,把手指按在社会的伤口处,抨击时弊,鞭挞丑恶,直击心灵,追问人生价值,写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厚重社会涵负,积极向上的作品。

    他的《⊙长哭当歌》,幻想用自己心底的那滴泪,唤醒良知,唤醒迷惘的人们。他告诫我们,在生活面前,我们可以欣赏,千万不要妄想做傲立浪尖的“踏浪者”。我们不妨腾出空地,让给勇敢者,让给适合这项运动的领跑者,也许我们适合做他们脚底下的那朵浪花,沉淀的东西是美的,痛苦过后的升华是美的,敢于直面自己卑微的人是美的!甚至走到生命的终点,高声宣讲归宿的歌者也是美的。有什么好隐瞒呢?生命本身就是生生死死,循环往复向前。作者这首长歌很长,为先生的心曲,为作者在那个人生熔炉中的呻吟,里面有他自己的感悟,有时代的影子,有横眉冷目的诅咒,有面对生命凋零的哀歌,处处皆泪,时时含情,情感的大潮如江海汹涌,以情动人。他在诗【顽石】中写道,哪怕苍白如一块顽石,也永远不愿同流合污,在那个山间,在那片寂寥的舞台,和云相伴,伴钟而眠,哪怕梵音永念耳边,他是顽石一块,一窍无缘。他在【原创组诗.奔跑的石头/一帆】里用心灵呼喊,当一颗坚硬的心坚定地拒绝红尘的诱惑时,他的清白无人可污,因为我们都愿做那块清白的石头……

    四、人性纯洁的灵光

    人性就是爱、大爱、博爱。爱己爱家爱人,爱社会爱祖国爱大自然。爱包括爱心和爱的行为。一帆先生写作,关心人性的本真,关注人类的苦难,关心民生的疾苦,直面生死,试图挖掘人生的本源。地震、核污染、权力的扭曲、强权的蛮横......一切似乎如暗夜,漆黑一团。一帆先生在诗文表达心迹,情愿匍匐,做那片匍匐的荒原,做垫脚石。甘于付出,敢于担当的人,即使再卑微,哪怕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也愿仰视。

    一帆先生之所以对人性彻悟之深,是他经历坎坷所致。他是一个无助的孤儿,悲凉的童年缺乏爱,所以对爱更强烈,对那些没有人性的人恨之入骨。童年的一帆孤苦无助,只能无助地在千里之外向家乡痴痴地挥手,他的人生也许就如那弯残月,在每个思念的夜晚圆圆缺缺,将浪子的乡愁捧出。“细雨淋漓的季节 我想你了/烟雨迷蒙的幻境/我听到泪珠敲打老屋的声音/房顶的青瓦湿了吗/我却依依地挥手/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早期有一首记事散文【[原创]宁静,人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真实地反映了其半生潦倒的实况,以及其对养父母的深情厚谊,读之令人潸然;早期代表作还有诗歌【江南/一帆】,文笔细腻,感情充沛,此诗吸收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应用象征手法,把自己融入江南的一滴泪中,淡淡道来,把一个浪子对江南委婉复杂的心态捧出,把自己对江南的爱恨捧出,那滴无声滴落的泪花,即使是渺小的一滴,也要渲染烟雨迷蒙的江南。此时,我似乎看到了江南的温润与温情,看到了那颗痴迷滴落,敲打家乡老屋……只有受过心灵创伤的才懂得爱的珍贵,才更爱人。一帆先生总是试图揭开社会矛盾的面纱,试图用手抚摸民众的伤痕,他默默地走着,审视着这个世界,着眼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地震、洪水、干旱、核污染、台风,都成为其笔下的伤痕真情的呼唤,默默地为不幸的人们祈求,文字里闪耀着人性纯洁的灵光……

    五、穿越缝隙的思考

    文学作品,不是比技巧比形式,如此最后会滑入制作工艺的辙痕。文学,作为人的精神存在形式,提供给人们的应是灵魂的关怀和人性的拯救。目前,精神向感觉退守,诗性向物性沙化。不少爱好文学的人对文学写作感到迷茫与困惑,追赶时髦的潮流,缺乏理性思考。读一帆先生的诗文,立刻会发现,他的深刻思考,像一束闪电穿越云隙迸发出来,惊险苍野。像一朵山花挤出石缝探出头来,向着蓝天微笑。作人与作文,人品与作品是一致的。一帆先生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作为写作的回答。他高呼:“我们互相监督:做个好人,做个快乐的人,做个有脊梁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好吗!?”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问了许多年,也许我们还得问下去,社会可以迷惘,人类可以迷惘,唯独文人不能迷惘!都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认为歌者更应该承担起指路灯塔的作用,他们更应该自觉地剥除那些遮盖,还原生命的本纯,引导人们向善、向真、向美,承当时代应该担负的责任。目前社会错综复杂,机遇和矛盾共存,物资的极大丰裕,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分配的不公、腐败的盛行、人们内部矛盾的激化、国外势力的窥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纷扰。想把中国发展成强国,想重现盛唐风范,我们的路还很长。而文学,在强势金元经济的挤压下,声音是那么微弱,借钱出书、借权出书、政治出书堵塞了多少真知灼见,我们不否认当今官方文坛中一些大师的功绩,但自认为,当代文人的眼光更应该铺展,应该学那个质朴的古代,学那个盛唐,来些采风,来点脚踏实地的歌唱,矫正浮躁,听听最底层人们的呼声,因为那块土地坚实,只有人们才是承载盛世的船。立于世间,一根【红烛】就能照清我们卑微的影子,我们佝偻着身躯,看似《乞丐(原)》,然而我们是大地最基本的铺路石,靠近地心的方位,匍匐。只要你的诗歌有足够的生命力,狭缝中的生命往往更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六、充满诗意的生动

    一帆先生诗文不仅高扬生命的主旋律,而且写得唯美空灵曼妙。语言生动优美是他诗文一大亮点,透出一帆先生的才气和禀赋。他写的诗歌中蕴含着散文美,散文中蕴含着诗意美。诗的节奏韵律意象诸多元素,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这已不是一种写作手法,而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这种诗意构建也并非惊鸿一瞥,偶尔为之,而是作为生动的气韵一以贯之。他融汇神性与灵性的优美笔触,引领我们认识大自然的美妙。打开先生的博文,能看到旭日在晨曦里冉冉升起的清爽,春光穿透冰层的融融暖意,月色辉洒静夜的柔柔缠绵,山泉流过林间的切切细语。也能看到大海涌动的蓝色激情,稻浪翻滚的金色乐章。他用诗的韵致挖掘心灵之美,从不同视角构成了多声部的合唱,这种不同声部的交融,构成了一帆先生诗文的乐章,形成先生的独特风格,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可以吟诗作赋,可以评诗论文,可以谈天说地,亦可以散论天下,那声佛音让【生命在佛音中永生】、那朵桃花【桃花依旧笑春风】、那抹月光【夜凉品月】、家乡的清泉流水【山村水音】、风景的虫鸣溪喧【风景】、【那滴清泪/一帆】、那朵烟花【烟花三月】,都是诗吧!心胸放大些,我们每个人的文章都可以包容宇宙,而诗歌,正是那些富有感情的人们,最具震撼力的呐喊。

    立志为文者,当精益求精。本人认为诗歌可以不多,不可以泛滥,一帆是个快手,创作出的东西汪洋恣肆,充满了真情实感,再提高些凝练度,就会锦上添花,更加绚烂夺目。记得早年有位画家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埋怨世人不买他的画作,一年卖不出一幅。有人问画家:君多长时间画一幅作品,画家说,一天一张。那位朋友给其出主意说,如果君一年画一幅作品,我想,君绝对用不了一天就能出手。虽然这个故事有些武断,但是我还是写出来,与挚友共勉。因为文学需要时间的认可,需要历史的审校,想要自己的作品生命力强,就要耐得住寂寞,不断把自己提高,不断把作品境界提高。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抛洒热血的儿郎绝对成不了大事业。我们可以寂寞,我们却不可以无声......网海有缘情千古,帆影依旧傲东风。《网海,那片帆影》已挂,一帆挚友,让我们牵手,共逐东风!

    水平有限,是不是读懂了一帆先生,请挚友正之。

    文字与情感的链接 疏雨清秋

    读【山清水秀先生】的评论,叹服先生对一帆诗文的敏锐洞察力,先生能用这么厚重的笔墨写评,想必一帆的文字也一定具有神秘的吸附力。山清水秀先生不仅是用眼睛看到了豆粒一样的文字,而是用心智看见了豆粒里的核心营养,具有聪颖智慧的人,往往能把精神的营养提升到人类仰望的高度,同样能把精神营养提升到人类仰望高度的人,也一定是最早发现了制造这种初始原料的人,这个被先生发现的人正是一帆。

    我看了山清水秀先生的评论,欣喜之余,真的不敢冒然写点什么,只有蠢蠢欲动的渴望,数日不息,因此有幸走进一帆的博客。对应一帆的诗文再看,先生对一帆诗文的赏读,分了六部分详述细论,先生尤如一个手拿电筒和放大镜的人,他的打探,有纵深的照射、有精微的细究、有灵性的研磨,他看到的大多也是他认可的,他说出的也是他都想说出来的,在此我更加钦佩为人类灵魂挥笔泼墨的人,他们的书写力透纸背,无论歌吟或轻叹、宣泄和呐喊,都是以运行的动态给予了人类殷切的欺盼和鼓舞。一帆的诗没有喧哗和浮躁,没有茫然与失落,俯身写作正好对应王清秀先生所说的始终把目光投向大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与弱势群体为伍,同呼吸共脉动,紧贴民心所思所求,所诉所祈。这样的写作不仅有对大地感恩的姿态,还有对人世倾听的美德,因为许多声音在贴近大地的地方流淌。一帆的思绪在缝隙中穿行,并能留下闪光文字,让一些影子有了躲闪的紧张,王清秀先生说:“文学作品,不是比技巧比形式,如此最后会滑入制作工艺的辙痕”。读一帆的诗有脱胎换骨之感,即使是最低的歌吟,也会听到或悟出有几片羽毛振翅的声响和动作,即使这种声响很轻,但它不是沉寂、不是消逝,它有着飞升的摩擦和梦想,这种声响不在乎传播的距离,它更不缺乏必要的过程,它在乎的是一帆给予文字的导向。

    蛩蛩足音踏阶而上的的日子,都是欢喜的时光,希望一帆的书写在养眼、养心的日子,滋养更多渴望在阳光下行走的人们。

    笔者文字水平有限,恕不妥之处,请凉。

    文心相读 - 给疏雨清秋朋友的回文

    文学,其实就是把心敞开,把时代的门打开,把心灵的窗口打开......有幸在网易遇见了山青水秀先生,有幸捧读了先生许多针砭时弊的力作,有幸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幸在这片净土和朋友们共论桑麻,实人生一大幸事!!!

    记得一帆初入网易时,事事懵懂,不知深浅、不与人言、不善交际,只有一颗不知疲倦的心,真实地描摹这个世界,真实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和先生相识,缘于静恃圈主,听静恃圈主言,说山青水秀先生赏识一帆,于是慢慢走近先生,也由此走进了那颗心忧天下的心。

    都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帆更是深信不疑,因为一帆觉得,任何略带色彩的描摹,或感情的掺杂,都会污染文学的纯洁,如果我们热爱文学,就需要抛开任何私心杂念,抛开星的困扰、抛开情的干涉、抛开纸质出版的诱惑,应该如一块千古不开化的顽石,就那么孤零零地在那儿立着,任人品读或漠然,因为花开花落、云去云来,都是自然的运行,我们何妨顺其自然呢?喜欢,看一眼,不喜欢,请各自走开,任何时候,千万不要掉入染色的漩涡!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当我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被先生的文字所打动时,一帆逐渐开始了和先生的文笔交流,日积月累中,加深了对先生的认识,也又一次升华了自己,知道文字最大的魅力,是实现人类共同的提高,是唤醒、是鞭挞......从而净化我们各自的灵魂。

    一帆懒惰,一般不善于回评,所以知心朋友不多。为文,只是自然地捧出自己的观点,捧出自己的感悟,希望能和朋友们共享。然生活经历的不同,也许一帆更愿意把目光深入到弱势群体,去为那些更需要呼喊的人们狂呼,因为生命的风雨总是折磨那颗流血的心,他们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

    写出的东西能有人读,发表的诗作得到认可,是每个作者最大的幸福,一帆感谢山青水秀先生、感谢疏雨清秋朋友、感谢几年来一直默默陪伴一帆、而一帆没有眷顾的朋友,正是由于朋友们的无私相伴,一帆才写了那么多!

    对于自己最爱的人,最好的回报就是努力提高自己,捧出自己,也希望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因为最好的爱护就是指出其的缺点,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自己塑造的更加完美。

    路还要走下去,让我们随着季节青青黄黄吧,真实的色彩不需要伪装!祝福大家,祝福好友!!晚安!2011年8月31日晚21:16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