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作文 >> 文章正文
  • 从“知识传授”到“素养生长”: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实践与探索

    类别:作文 作者:断剑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25/9/28 14:23:00 网友阅读:17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从“知识传授”到“素养生长”: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实践与探索

    ---张什学校•李国良

    摘要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正从“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型。本文聚焦“思维可视化”这一前瞻性教学策略,提出将抽象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示、工具等方式显性化,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重文本解读、轻思维训练”的局限。通过分析思维可视化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大模块的具体实践路径,论证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与元认知能力上的独特价值,为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素养落地”提供可操作的参考范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维可视化;核心素养;教学转型;思维训练

    一、问题提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思维困境”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多停留在“文本内容的浅层挖掘”与“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层面:阅读课上,教师主导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学生沦为“被动的答案接收者”;写作课上,模板化的“开头-中间-结尾”指导,限制了学生个性化表达与逻辑建构;口语交际课上,“碎片化发言”多于“结构化思考”,学生难以清晰梳理观点与论据。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忽视了语文学习背后“思维能力”的生长——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却不知道“作者为何这么写”“我该如何思考”。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思维能力”列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如何让抽象的思维“看得见、摸得着、可训练”,成为突破当前教学瓶颈的关键。而“思维可视化”,正是连接“文本学习”与“思维生长”的重要桥梁。

    二、核心概念:何为“思维可视化”及其语文教学价值

    “思维可视化”由教育技术专家赵国庆提出,指“运用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思考路径、结构、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它并非简单的“画图辅助”,而是将语文学习中的“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工具”,让学生在“用工具”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降低思维门槛:对于抽象的文本逻辑(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通过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工具,可将复杂关系直观呈现,帮助小学生跨越“抽象思维薄弱”的障碍;

    2. 留存思维痕迹:学生绘制的思维图示,是其思考过程的“可视化档案”,教师可通过图示精准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如逻辑断层、观点片面),实现“精准教学”;

    3. 培养元认知能力:当学生用图示梳理自己的阅读思路、写作框架时,本质上是在“审视自己的思考”,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关键。

    三、实践路径:思维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大应用场景

    (一)阅读教学:从“读懂内容”到“读懂思维”

    传统阅读教学常陷入“逐句分析”的误区,而思维可视化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细节”转向“把握文本逻辑”。以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气泡图”梳理文本结构:

    - 中心气泡:“富饶的西沙群岛”;

    - 分支气泡:“海水”“海底生物”“海鸟”;

    - 子分支气泡:每个分支下的具体特点(如“海水”分支下标注“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原因:海底高低不平”)。

    通过气泡图,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文本内容,更能直观看到“现象(海水颜色)-原因(海底地形)”的逻辑关系,初步建立“因果思维”。对于高年级议论文(如《为人民服务》),则可引入“论证结构图”:左侧标注“论点”,中间列出“论据(具体事例、引用名言)”,右侧注明“论证方法”,让学生清晰理解“论点如何被支撑”,培养“逻辑思维”。

    (二)写作教学:从“无话可写”到“有序表达”

    “不知道写什么”“写得乱七八糟”是小学生写作的常见难题,本质是“思维无序”。思维可视化可成为写作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在动笔前梳理思路。以四年级“记一次有趣的实验”写作为例:

    1. 用“时间轴”梳理实验过程:“实验前(准备材料)-实验中(步骤1、步骤2、步骤3)-实验后(观察结果、感受)”,解决“结构混乱”问题;

    2. 用“感官雷达图”填充细节:以“实验现象”为中心,从“视觉(颜色变化)、听觉(声音)、触觉(温度)、嗅觉(气味)”四个维度标注细节,解决“内容空洞”问题。

    对于想象作文(如“未来的学校”),则可使用“思维导图”:中心主题“未来学校”,分支延伸至“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学习方式”“课余活动”,每个分支下再拓展具体想法(如“教学设备”下标注“智能课桌:可显示课本、自动批改作业”)。通过思维导图,学生的零散想法被整合为“有序框架”,写作时更易做到“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三)口语交际:从“随意发言”到“有条理表达”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清晰传递观点”,而思维可视化可帮助学生“先想清楚,再说明白”。以五年级“劝说”主题交际课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劝说结构图”:

    - 顶部:“劝说目标(让同学不乱扔垃圾)”;

    - 左侧:“对方可能的理由(扔垃圾方便、没人管)”;

    - 右侧:“我的反驳理由+证据(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学校有垃圾分类箱)”;

    - 底部:“友好结尾(一起做环保小卫士)”。

    学生根据结构图梳理思路后,口语表达会更有针对性,避免“东拉西扯”。对于“小组讨论”(如“该不该举办班级读书节”),则可使用“观点对比表”:左侧列“支持观点及理由”,右侧列“反对观点及理由”,学生在讨论中需围绕表格补充内容,既培养了“辩证思维”,也让交际过程更聚焦、更高效。

    四、反思与展望:思维可视化教学的“边界”与“未来”

    在实践中,需避免陷入“为可视化而可视化”的误区:思维图示是“工具”而非“目的”,不能要求学生机械套用模板,而应鼓励根据文本特点、自身思维习惯灵活调整(如有的学生喜欢用思维导图,有的学生擅长用流程图);同时,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多用简单的“气泡图”“时间轴”,高年级再逐步引入复杂的“论证图”“对比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未来,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思维可视化还可与“数字工具”结合:如利用在线思维导图软件(如XMind少儿版),让学生在课堂上实时协作绘制图示,共享思维成果;或通过“思维图示+短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用图示梳理故事脉络后,再录制“故事讲解视频”,实现“思维可视化”与“表达可视化”的深度融合。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更是让他们“学会思考”。“思维可视化”通过将隐性思维显性化、无序思维结构化,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思维训练”的内核,实现了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转型。当学生能熟练运用思维工具解读文本、组织表达、梳理观点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语文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可迁移的思维方法”——这,才是语文教育给予学生最宝贵的“成长礼物”。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