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朱鹮后产生的联想……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时光是如此之快,令人感悟、叹息的同时,还发出了不同程度的感慨,当然,时光流逝也会产生许多变化,尤其是自然界的,更令人为之侧目,而今天本文所要描述的就是发现朱鹮四十年所产生的变化,通过本文,大家对珍贵的朱鹮应当有所了解并关注,同时对生态自然环境的改善也有些许许联想。
作为一名喜爱新闻的人士,我在经常观看新闻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方面的消息有所关注,而许多年前,电视新闻上播报的关于汉中地区发现珍稀朱鹮的消息,引起我的注意并随之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朱鹮,一个曾经陌生的名字,一种自然的注意并随之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甫一出现就给喜爱自然和鸟类的人士带来了许多欣喜和感怀,这其中的变化值得深思,而朱鹮带给人类们的不仅是稀奇、惊奇和感思、有趣,更多的则是思考、思索和分析、联想。朱鹮,原先就有的动物,只是由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原因,一度时期朱鹮消失了,离开了它的栖息地,这是大家不愿看到的,但却是客观事实。但四十年前,朱鹮又一次神奇地呈现在人类的目光中,出现在生态环境良好,适合其生长的汉中地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一种发现,同时是人类遵循客观规律,改善生态环境的结果。虽然朱鹮不是熊猫,没有其那么珍贵,但朱鹮也是珍稀动物,它的的出现至少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人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离不开人,而朱鹮作为一种动物,确切地说是鸟类,从根本上说也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后的结果,没有生态环境的有所好转,或者人与生态不平衡,那么即使像朱鹮这样的鸟类也是难以出现的,其它动物也可能逐渐消失,这是一条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一旦违反或破坏,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此次在特定地区发现了朱鹮,既说明了自然环境的改善和转好,创造了有利于朱鹮生长的条件和气候,因此也吸引了朱鹮的目光,它自然而然地就会飞到这里来,将此地作为栖息地。它的到来不仅填补了原先缺乏朱鹮的空白,而且也证明了汉中地区人民已经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对于鸟类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也是多么的迫切,而包括朱鹮在内的鸟类正是生态自然环境的试金石,若是缺乏良好的环境,我想即使鸟类也未必前来。多年前,我国西南某省个别地区曾经发生过,由于大象的生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导致大象的活动范围受限或者食物链不充分,因此,野生大象经常出没于人类和家蓄活动的场所或地方,从而给当地人民及其饲养的家畜造成了直接的威胁乃至伤害,历史的教训不可忘怀。生态环境是一面镜子,其好坏程度直接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气候和环境变化、人类健康、生存乃至各个方面都将产生直接的、较大的、可视的影响,对此绝不可小视。
在发现朱鹮四十周年之际,回想当年的一幕,我们不禁感慨,也更应该感悟,任何关于生态环境方面微小的变化,不仅是对人类的影响,也是对包括朱鹮在内的鸟类乃至各类动物的影响,动物们往往比人类更加敏感,更能感受,这一点必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朱鹮对其栖息地是十分讲究的,要求也是高的,不符合它的特点和本性,它就有可能离开此地,这是其特点和本质所决定的。文章到此,我想许多人对朱鹮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借此简要说明之。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是鹮科朱鹮属动物,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中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有唯一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2008年)。
通过上述文字分析和说明,相信大家对朱鹮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喜爱,也对其栖息、成长的特点有所了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提高,大家爱护朱鹮,感受朱鹮的能力随之提高,到那时,朱鹮的数量将有所增长,其活动范围有所扩大,生存条件更加良好,适应能力有所提高,朱鹮将更加自由自在地飞翔的蓝天中,与绿树、森林相互映衬,呈现一派自然和谐的美景,如此这般,无论对人类还是鸟类,都是一件好事,也是大家乐意看到的。
创作日期:2021年0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