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作品
入乡随俗话“规矩”……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长期流传民间的话语是如此实用,如此广泛,同时也颇有道理,因为大家都入乡随俗吧!对此,本人颇有感慨,更有感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乃至文化、风情、特征和习惯,若是不甚了解或了解不透,往往会产生误解或尴尬,对此本人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下面用文字简要表达,就当与与大家一同分享吧。
本人虽然来到扬州已很久了,并且一直在同一单位工作,可以说已融入到这座城市之中,同时深切感受到扬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令人受益匪浅。当然还有传统习俗或习惯也颇费思量,不得其解,唯有一吐为快,旨在引起读者的关注,我们共同探讨,以期找到解决的最佳办法。过去,我自认为对扬州人乃至扬州文化有了很深的理解,但真正接触之后,方才知道,不是这样的,有许多方面还需要深入其中,完全融合,致力于学习并研究,同时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例如扬州人有些习俗至今仍难以全部理解,其一是他们所说的“闹寿”,即某人在过生日尤其是年纪很大的的整生日时,其家人或子女往往会为此而风光一阵,操办一番,于是亲朋好友,大家欢聚一堂,举杯同庆,场面是热闹而感人的,情景也是生动的,但此时若有过去曾与寿星交往、接触或熟悉(了解)的人士,他们采取不请自到的方式,来到现场,参与祝贺,主人对此也毫不介意,当然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不仅不会嗔怪这些人,而且热情接待,主动与其交流,融洽气氛,安排入席,因为主人已表现得十分大度,把此类人视同邀请对象,对此民间人士习惯称之为“闹寿”。此外扬州人习惯于“回礼”,也是传统习俗,此现象由来已久,意思即在某人家操办“大事”过程中,其亲戚、朋友或同事等,他们会主动上门出礼,主人也乐意接受,出于礼貌且遵守传统,因此,主人家往往根据约定俗成的规矩,对所收礼金按各自所出的数额比例,予以不同程度的回礼,出礼人对此也相当理解,乐于接受这些礼金,因此,此类现象大家称之“回礼”。过去数年中,本人曾多次亲身经历了这些事情,对此颇有感受。此外,婴儿出生前,娘家人提前准备相关的婴儿用品,数量是单数,并且选择某个合适的时间上门“催生“,这也是传统习俗之一,有着广泛的市场。但是,还有部分民间或特殊的习俗、现象,不知出于何时何处,规矩挺大,本人或有些人对此不得其解,究竟为何,尚需高人指点迷津。原来是这样的,不久前,爱人邀请亲戚上门安排小床,为外孙做准备,结束后大家共进晚餐,鉴于楼下正装修,其中一人说其隔壁为何一直未装修,后来亲戚说这家的老人去世多年,此时我略一思索,随即脱口而出,好像是××结婚那年去世的,听闻此言,亲戚顿时面露愠色,同时严肃地说:你切记,今后不要将“红、白事”同时(叙)说。对此,我十分纳闷,亦难以理解,不知部分扬州人的传统思维如此根深蒂固,传统或规矩如此之多,甚至连很十分普通的红(白)事也不能“相提并论”,那就奇怪了。大家知道,人生在世不论多久,最终都要离开,任何人概莫能外,虽然红、白事不属同一类型,但不等于只能同时说一个,或者说了“白事”,就不能再说“红事”了。这些都是旧的封建思维在作祟,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的市场,在少数扬州人身上体现得如何明显,令人费解的,值得深思。其实,人世间的许多忌讳,都是不科学或不宜提倡的,只是人为设置或封建思想的产物,缺乏科学依据,更没有任何道理,但由于“约定俗成”,因而成了某些人的借口或挡箭牌,他们对此深信不疑。这实不足取的,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对待,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伤了和气的事小,造成影响,与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事大,孰重孰轻,相信广大读者定会分辨。
创作日期:201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