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着一笠相思在你的世界,你深邃的眼,指引着我心灵的路,所有的希冀都昭示着,有你,便是天堂。而天堂里,却有如此多的遗憾。
江南,本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由于后期发展,文教事业兴旺,历史上渐渐物产丰饶,景色宜人,成为历代文人的向往,也在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下渲染得愈加的迷人。
古典里的唯美江南真真让我热爱得一发难收拾,如今的江南已不仅仅指地域,更多的是它蕴含的文化内容与情感,单是江南这个词我就很是喜欢,在我看来,江南这个词似乎就可以读出全部的感性与浪漫。江南不仅有热情洋溢的洒脱风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清丽脱俗的优雅韵致,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这些诗词无不一步步把江南往画卷里推,不过与其说江南如画,还不如说画里江南,因为江南的美足以令所有画卷黯然失色。
我喜欢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在我的心里,或者说我愿意并且相信我心里的江南是有着浓厚的朦胧色彩的,我认为朦胧的美胜过一切清晰甚至透明的美,周邦彦笔下有: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这种烟雨朦胧的凄美才是江南内敛的精魂,也只有烟雨眷恋的江南,才让我更加眷恋江南
朦胧,其实是一种说不出的美,或许只有忧郁才能理解那种极致。我相信戴望舒的雨巷是江南里的雨巷,那个丁香一样的女子亦是江南女子,戴望舒在《雨巷》里没有一句写到女子着装如何,更没有写其容颜多美,一个柔弱女子一把油纸伞便撑开所有美丽,令人一切遐想都只与美有关。这种朦胧令人称绝,朦胧到让人都不敢相信她是真的存在,或者让人错觉横生,似乎下一秒她就会在烟雨里永远消失,留下一把油纸伞,即便终生寻觅也便难再邂逅,倘若再留下一方回眸,那可就唯有抱憾苟活了。
江南的水平静澄澈,不像大江大河那样汹涌澎湃,立在河边,看着水波蘸着野花的芬芳一层层荡漾开去,心也随波逐流着,一时间消了满腹惆怅。走过一架精致的小桥,岸边的枫叶在慌忙之中垂落了一地的忧伤,枫叶总能演绎伤感,似乎比柳条的命运更愁苦,而岸边垂钓的老人,总是满脸慈祥的微笑,这一悲一喜之间,似乎那些愁都将释怀,水,依旧平静。
江南的天,白云洒布在一片蔚蓝之间,而那些白云,就好似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白玫瑰高傲地盛放在茫茫天际,点缀了湛蓝。而到了夜晚,微风徐徐,冷月流淌,但那清辉的月光却寄托了千万份来自远方的思念,这该是江南美好的情结。仰望江南的浩瀚星夜,会被其深邃与锐气所深深折服,星星点点,云彩分布错落有致,月光毫不吝啬地倾泻在山间,河谷,池塘,此般空灵真叫人魂牵梦绕。
江南的烟雨其实忧而不伤,晨间,一层薄雾笼罩着的时光最是令人动容,我站在那里仿佛就是立在你的梦中央,那就是天宫仙境,不敢快步走动,怕破坏了这庄严晨雾的轮廓,工笔勾勒出典雅风韵,烟雨便将其泼成一幅水墨,万籁俱寂,没有一丝嘈杂声。池塘里的莲花昨晚忙着开放,但还是没来得及,现在在一旁安逸地睡着了,微风轻轻的拂过也只是揉揉睡眼,而后继续沉睡,而边上的柳枝已经开始梳妆打扮了,似乎在嘲笑着一池的睡莲。
断桥上依旧残留着那时留下的哀愁,仿佛一个白衣女子从古至今一直在那儿,没有离开过。她的长发和裙裾一起在微风中摇曳飘舞,一张白皙的面孔小巧玲珑,细长的柳叶眉下一双令人陶醉的明眸深情地望着远方,像是在不着急的等待着什么。丹唇微颤,欲语还休,发上别着三朵红梅,那双纤纤素手不时轻抚发髻,脱颖而出的就只有全部的美了。
然而,江南从来就心碎。唐婉文静灵秀,才华横溢,她的结局怎该此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昨非,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就这样,她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如何能瞒得住内心的伤感和痴苦已无法自拔的思念。而陆游亦不好过,可他或许也别无选择,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最后留给唐婉的只是一个背影,剩下她独自站在那儿,怀着满腹的不舍,这也许不算是任何一方的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我在想,当时陆游离开唐婉必定也是烟雨朦朦,而那些烟雨其实就是唐婉满眶的泪水,那一刻,他们都明白,离去,不是为了华丽的再遇,却是自此天涯各一方,留得一种相思两处愁。
江南容易动情,却可惜不会用情。有语云:真名士,自风流。柳永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真名士了,他的风流却是有些悲哀啊,柳永是一代才华横溢的大词人,可惜仕途坎坷,一生有坏投笔,无路请缨。而柳永即便这样落魄,却有许多红颜愿意共他甘苦漂泊,他也几次动情,可都免不了情陷伤心地。说到柳永,就不得不说说我对他词作的喜爱,他的词作多羁旅,离愁,抱负之类,读了那么多《蝶恋花》,可很是喜欢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首,他的《戚氏》让人欲哭无泪,《八声甘州》更是酣畅淋漓,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十分令人爱不释手啊,当然,最喜欢的莫过于《雨霖铃》了,这样的才子,世人会记住他的,江南的烟雨会为他祭奠。
晏几道有这样一首《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销魂无处说,觉来惆怅销魂误。 欲见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这是一首哀情词,写尽在江南求索离人的愁苦与艰辛,全词不含一个“愁”字,却处处言愁,更是把江南烟雨点染得迷离恍惚,而他的另外一首《临江仙》却不同于这种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更多的是显示一种怀念可惜之情,歌女小蘋娇美动人的第一印象,让他终生难忘。
江南有特有的灵秀与清纯。沈从文的《边城》让我们真真领略原来有这样一种纯净透明的爱,有这样一种等待竟足可令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都为之汗颜,在这样纯洁之下,我们都难免太世俗了。卞之琳有《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诗虽文字简单但极富美感,并且引人万千遐想,而此诗背后的故事也叫人感动又叹息啊!此诗是卞之琳写给他心中女神张充和的,只恨卞之琳心中有着那股诗人的矜持,一直把对张的爱深深埋在心底,后来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便跟丈夫赴美定居,卞之琳则留在大陆生活。八十年代张充和到北京客串演出《游园惊梦》时,那是最后一次卞之琳看见心中的女神,依然觉其风韵犹存,其后就再没相见,直到卞之琳悄悄走完一生。六十年不变的爱,他的爱实在太沉重,太纯,纯得就好像从未发生过,只留给世人真诚的感动和无奈的叹息。这便如张爱玲所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江南就是这样,孕育了许许多多独特却没有个性的人和事。不张扬的性格使它在全国都张扬开。自古江南出美女,而江南美女属这样描述:肤白貌美,身轻体柔。当然,也不全是这样,比如杨贵妃。著名的江南美女有:西施,孙尚香,绿珠,王昭君,赵飞燕,陈圆圆,柳如是,虞妙弋,卓文君,董小宛,当然还有杨贵妃,还有那个小说里所谓的一代妖妃苏妲己勉强也作出自江南吧,等等。所谓红颜薄命,她们大多都命途多舛,比如头号美女西施,我坚信她与范蠡是很相爱的,但是为了家国她只有放下。王昭君更是踏上了一条孤独的征程。陈圆圆,董小宛等都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坎坷。所以我最不愿听到的是人们给那些倾国倾城的美女们冠以红颜祸水之称。
然而,刚刚说的都是古代江南柔弱女子,现在我不得不提一下另外一位活泼可爱的近代女作家,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她出生于美丽的浙江杭州,胡适誉其为中国一代才女,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为什么独提起林徽因?是因为我更想提起才子徐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相信大多数人都读过他的经典代表作《再别康桥》。他是一个多情而浪漫的才子诗人,但他的情路却是坎坷的,他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和点点传奇色彩。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张幼仪,是在父母包办下完成的,但徐志摩一点也不喜欢这位“贤妻”,甚至从未正眼看过这位明媒正娶的妻子,对于这位纯粹爱情主义者,张幼仪显然不是他生命的一半,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所以,这毕竟只是一段婚姻,而不是徐志摩想要的爱情,最终,他们离婚了。可是难能可贵的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却还有着深厚的友谊,这在当今是很难看到的。当然,徐志摩是找到了他灵魂的伴侣林徽因,这或许就是他和张幼仪离婚的最重要原因。然而,林徽因和他不是一路人,徐志摩要的是纯粹的爱情,而林徽因不是,她只想需要一份稳定的婚姻就足矣,在她的世界里婚姻比爱情更重要,所以林徽因最终选择离开徐志摩,或者说她选择了婚姻而放弃了爱情。在父母的安排下,她和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徐志摩的爱却没有减半分。
终于,似乎他的另一位灵魂伴侣出现了。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在陆小曼身上其实有林徽因的影子,只是十分不同的是两人对于婚姻与爱情的观念不一,然而,陆小曼的丈夫也不得不说很是出色,在那个年代女子提出和男子离婚是很少有的,而陆小曼却这样做了,这样也就可见徐志摩与陆小曼是彼此真心奉献,陆小曼最终和徐志摩在一起了。然而现实却不像徐志摩心里那样,陆小曼永远那样好玩和挥霍,在一起后,生活的种种消磨得徐志摩身心俱疲,也因为陆小曼,徐志摩闹得与父母不和,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或许这就是徐志摩的宿命,这样一个纯粹爱情主义者,为了爱情,他忽略了生命里的许许多多,他沉醉在自己为自己营造的童话王国里,他以为公主和王子一定会幸福的在一起,可是他却不懂公主也会以为天堂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圣,就像高阳公主如此深爱上一个和尚一样。其实,徐志摩内心港湾里永远无法搁浅的爱是林徽因,她才是他梦里永远的灵魂之伴侣。这从后来林徽因旧病复发可以看出,也就是他和陆小曼成婚不久,他果断推开怀里的陆小曼去陪着林徽因疗养,而这一久他们的感情再度升温,而他与新婚妻子陆小曼也出现了危机。直到徐志摩离去,他始终没有把他童话王国建设起来。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在“济南号”起飞之前,徐志摩曾给梁思成、林徽因发电报,嘱下午三时到北平南苑机场接他。梁思成驱车在南苑机场直等到下午四点半仍无飞机的踪影,只好返回。林徽因预感事情不妙,立即打电话告知胡适,请胡设法打听飞机动向。第二天,当胡适看到《晨报》登载了中国航空公司飞机遇难的消息后,断定徐志摩可能已遇难身亡。直到十二点多钟,才得到了确切消息—徐志摩驾鹤西去。噩耗传来,林徽因当场昏倒在地。
对于徐志摩的死,林徽因悲痛万分,在半个月的平静之下,她才鼓起勇气蘸着泪水写下《悼志摩》,后来还委托丈夫梁思成到济南捡了一块飞机的残片,并且挂在卧室直到去世。在一次途经徐志摩家乡时,林徽因触景伤情,于是写了那首《别丢掉》,诗里真切地表达了对徐志摩的怀念和追忆。在徐志摩去世四周年纪念时又写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当然,我也很是喜欢这篇悼文,每次读来都会被深深地感触,特别是非常喜欢里面这样一段文字: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转,昨日和昨日堆垒起来混成一片不可避脱的背景,做成我们周遭的墙壁或气氲,那么结实又那么飘缈,使我们每一个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无能
为,此刻我几乎找不出一句话来说,因为,真的,我只是个完全的糊涂;感到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虽然四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的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的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轻月白,人的无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的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的心旋转。说到这里,我想说,我花那么多笔墨来记录徐志摩,是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他,尤其是他的诗歌,当然,对于徐志摩一生,这点笔墨其实真真是微不足道。我也深深遗憾着徐志摩与林徽因最终没有修成正果的悲剧,更遗憾着他的英年早逝,虽然世人对这位江南现代才子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至少我觉得他永远是文坛里璀璨的明星,也觉得他的爱情观是我所向往的。
然而。说到徐志摩的与众不同,更让我想到也不得不提的一位相信几乎众所周知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唐伯虎,几乎一说到江南,或许大多数人脑中都浮现的是江南四大才子,而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唯唐伯虎莫属。唐伯虎,明朝人,举乡试第一(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时与徐祯卿,祝枝山,文征明,切磋文艺,号“吴中四才子”。唐伯虎“任逸不羁,颇嗜声色”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擅人物、山水、花鸟。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笔画俊逸挺秀,婉转流畅,笔力稍弱,钩挑绵软,看不出一丝狂态。
唐伯虎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夫妻恩爱。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正在唐伯虎意气风发时,父亲突然中风过世,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随亲娘而去。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征明……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愤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一时名遍南京城。二十七岁时续弦,娶了何氏。当唐寅上京考取进士时,被同行的同乡都元敬出卖,被诬告行贿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经几番周折后,证实无罪。释狱后,落魄潦倒,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此时幸有好友、九娘(青楼女子)在精神上援济他。后来,他娶了能干贴心的九娘为妻,自此也潜心作画,在丹青上大有进展。传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他和九娘育有一女。九娘三十七岁即因操劳过度而过世。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蝴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产生于此。所以影视剧里的唐伯虎是被艺术化了的,比如有九个老婆,九点秋香等,真正的唐寅坎坷一生,贫困凄苦,他享年五十四岁。
江南的烟雨,就这样在无数个白天黑夜里,铺展了多少凄美,萧索了几世迷离。数着数不尽的红尘悲忆,任世情沧海桑田,却烟雨如故。我每次都想一览红楼,品阅古典,最后往往都是浅尝辄止,而当我笔下流淌江南故事的时候,我总想或者总能关联红楼点滴,这是我对江南情有独钟的思绪强加给我的灵感。我没有懂那些博大精深的奥妙,只感宝黛之憾,亦或者因为林黛玉是江南女子,她的美超凡脱俗,可以说“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所以我把江南烟雨付诸了红楼的伤情。林黛玉之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是金陵十二钗之首,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就如贾宝玉说的女子是水做的骨肉,而林黛玉即是世间最清澈的水中圣品做成的,是美到连天仙都暗淡失色的。她的判词和宝钗一样: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而她葬花,或许就是玉殒香消的暗示。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而她在潇湘馆沉寂之时却正是宝玉和宝钗成婚之时,宝玉还以为和自己成婚的是黛玉……
苏州真是个美女的天堂,曹雪芹也让林黛玉出自苏州,他用江南烟雨染出林黛玉的娇媚,而黛玉便把江南烟雨带进贾府,而贾府最终便还给了她江南烟雨不变的凄情。似乎江南总逃不过红楼式的伤情,所有的往事前尘都如红楼里一曲古典音乐不慎跌落在江南烟雨里。而那些已故的人和事,依旧在江南烟雨里,慢慢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