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http://www.tygc.net(202503期)
3、刊内电话:0791-82710247/248/723
4、刊内邮箱:tygc1984@vip.163.com
5、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双月28日出版。
6、刊内微信公众号:铜业工程(jxtygc)
7、官网信息:暂不收取任何费用。
2025年8月29星期五
《铜业工程》2025—2027年重点选题计划
【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
铜业工程2025年07月10日
《铜业工程》主要刊发以铜为主,有色金属领域勘、采、选、冶、加、材全产业链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论文,报道全产业链各领域多学科的创新发现与科研成果,致力于打造科技期刊中的“铜”字号品牌。经部分编委和青年编委指导,《铜业工程》编辑部初步拟定2025—2027年重点选题计划。重点选题采用滚动管理原则,将根据产业技术的发展和科研重心的转移不断调整,请关注最新通知。
01矿业工程
1. 深部找矿预测与绿色勘查;
2. 铜、钴、镍、金、钨、钼、锑等战略性金属矿产的分布、资源评价、选矿工艺技术研究及工程转化、金属资源应用情况等;
3. 深地、深海、深空矿产开发,如深地或超深地下矿山高应力卸荷及岩层移动控制技术,地压、微震等影响,地灾防范技术,通风、爆破等智能化技术,深井地热资源共同开采与利用技术等安全绿色高效开采技术;
4. 矿山膏体充填理论与技术创新;
5. 高效选矿药剂的设计、合成、应用和作用机理,如多金属硫化矿清洁分离技术与关键药剂分子设计、硫化矿浮选体系中粘土矿物浮选抑制剂的分子设计等;
6. 微细粒矿物分离的过程强化;
7. 氧化矿分离技术;
8. 选矿工艺装备创新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9. 采选固废物料的绿色处置、梯级资源化及高值化利用。
02冶金工程
1. 有色金属冶金工艺的创新,包括铜、铅、锌、钨、镍等有色金属冶金的理论突破、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如硫化矿富氧强化熔炼、氧化矿还原硫化熔炼等新型火法冶金工艺以及高压酸浸、溶剂萃取、外场强化电积等新型湿法冶炼工艺的研究和应用等;
2. 绿色冶金技术研究,包括有色金属低碳冶金、能量梯级利用、余热回收技术等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冶炼炉渣的热量回收、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等;
3. 伴生金属高效分离回收,如冶炼过程中硒、碲、铼、钼、铟、铂、钯、镍、锑、钴、锡、钌、铑、镓、镉的提取与回收技术研究等;
4. 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除尘、脱硫、脱硝等废气治理技术,重金属去除、酸碱中和等废水处理技术,尾矿、渣料的综合利用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等,如含砷渣的减量化研究和回收利用等;
5. 人工智能技术在有色金属冶炼中的应用、冶金过程模拟仿真与工艺优化等,如有色金属冶金的大数据、数字孪生、工业大模型应用等;
6. 新型冶炼装备及辅助材料(如耐火材料)的研究与突破性进展;
7. 有色金属资源“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技术,包括“城市矿产”资源回收、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
03材料工程
1. 先进铜合金及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技术突破;
2. 有色金属先进合金及复合材料、异种金属材料的研究与技术突破,以及色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分析传感、催化、生物医学、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研究;
3. 新型高精度铸造装备与工艺以及高端铜材制备技术(棒、杆、线、丝、板、带、箔、异形材等)的研究与技术突破;
4. 新能源材料,如包括热电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新型二次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储氢材料、核能材料、海洋能源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与技术突破;
5. 高纯或超高纯金属(铜、碲、铼、钼、锌、镍、铟、铅、银、锡、锑、镓等)制备技术研究;
6. 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和金属骨架材料(MOFs)、以及其他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研究,如高熵合金、高温合金、非晶液态金属、微格金属、铂金合金、记忆合金、以及深海极地用铜合金及防护材料、导电耐磨防护涂层技术、有色金属类电磁屏蔽与吸波材料的的理论研究、材料设计、性能表征、技术应用等;
7. 微纳粉体新材料和合金微球制备技术,如应用于化学催化、增材制造等领域的微纳粉体新材料开发等;
8. 稀土材料如磁光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激光材料、荧光粉、稀土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04数智工程
1. 数字矿山研究及工程技术;
2. 智能冶炼研究及工程技术;
3. 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和材料制备加工全流程模拟仿真预测技术;
4. 矿物加工过程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5. 数字材料及器件以及面向铜材料的数字化制备技术;
6. 冷塑性、热塑性加工技术及仿真与模拟研究;
7. 铜和铜合金、铜/钢、铜/钛、铜/铝等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等。
《铜业工程》征稿启事
【2024年06期信息】
一、征文范围
《铜业工程》杂志社长期携手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合作策划或研究撰写以下主题的论文或综述。
(1)铜以及有色金属工业领域采矿、选矿、冶金、加工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2)先进铜合金、铜基新材料以及其他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3)有色金属领域的企业数字化以及数智工程,“双碳”战略推进以及矿冶生态与环境新技术。
注:凡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或前瞻性技术创新论文将优先刊登并实行优稿优酬,期刊还以论文为线索,为主办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高能级科研项目和先进技术的转移转化提供信息服务,最快一个月见刊。
二、来稿须知
(1)投稿网址为www.tygc.net,来稿请遵守《学术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2—2022)。
(2)论文题名原则上不超过25字,作者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通信单位采用全称。
(3)中文摘控制在300~500字,需突出创新点,内容包含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英文摘300~800单词,本刊鼓励撰写英文长摘要;关键词5~8个,中图分类号1~3个,均以“;”隔开。
(4)首页地脚处请注明收稿日期及修订日期、基金项目及批准号、第一作者简介[含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E-mail],以及通信作者[含姓名、职称、E-mail]。
(5)实验论文可采用“实验/试验—结果与讨论—结论”结构,一级标题用“1,2......”排序,二级标题用“1.1,1.2......,2.1,2.2......”排序,三级标题用“1.1.1,1.1.2......”排序
(6)图表应有自明性,图题、表题采用中英文对译。表格请使用三线表形式,所有栏目的单位都相同时,将共同单位标注在表格的右上方。图片必须标示标尺,并提供可编辑图片格式或制图源文件。
(7)计量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数值与单位之间留空。本刊采用“量的符号或名称/单位符号”的标准化形式,如CB/(mol/L)、Cp/[J/(kg·K)]、质量定压热容/[J/(kg·K)]。文中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如“1.50,1.75,2.00”不应写作“1.5,1.75,2”。
(8)数学式居中排列,并以式(1)、式(2)……编号,数学式避免使用多于1个层次的上标或下标符号,优先使用m/V形式减少行数,尽量避免多于2行的表示形式。
(9)参考文献请尽量采用5年内发表的期刊论文,采用GB/T 7714-2015格式格式。无论中外署名,一律姓前名后,姓氏拼音全部大写(例如:YAN C H,SMITH G S),常用文献著录
格式如下:
[1] 期刊:作者. 题名 [J]. 刊名, 年, 卷(期): 起始页.
[2] 学位论文:作者. 题名 [D]. 出版地: 出版者, 年: 起始页.
[3] 图书:著者. 书名 [M].出版地: 出版社, 年: 起始页.
[4] 会议文集:作者. 题名 [A]. 论文集名 [C].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页码.
[6] 专利: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 题名: 专利号 [P].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铜业工程》投稿须知
【官网信息】
《铜业工程》主要刊发以铜为主,有色金属领域勘、采、选、冶、加、材全产业链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论文,报道全产业链各领域多学科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造,致力于打造科技期刊中的“铜”字号品牌。刊发论文遵循GB/T 7713.2—2022 国家标准。
1 刊登范围
1.1报道范围
以铜为主有色金属领域关于冶金与化学工程、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聚焦铜产业采矿、选矿、冶金、分析化验、材料加工、低碳节能、环境工程、数智工程、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
(1)本刊要求研究论文有创新性,内容充实完整;综合评述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研究内容与铜或有色金属产业链相关学科具有高度相关度,重视阐述现象背后的机制。
(2)本刊不发表涉密论文,涉密人员发表论文须按规定履行保密审查手续。
1.2 常设栏目:提取冶金与化学工程、采矿工程与工程建设、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材料制备与加工工程、分析测试与环境工程等。
1.3 专栏和专题:新能源材料、铜基新材料、先进铜箔制造、高端铜材制造、智能光电分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与污染防治、稀贵金属富集与分离纯化、高纯金属、金属催化、铜产业数字化等。
1.4 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都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体现,本刊不接收内容空洞、逻辑混乱、表述模糊、数据失实、图表杂乱的稿件。
2 版权和学术规范
2.1 作者必须遵守学术规范和准则,杜绝抄袭、剽窃行为,本刊要求查重率低于10%,不接收一稿多投及重复发表的论文。
2.2 论文作者应对论文工作有实质性贡献,并对文章负责。论文投稿前,应保证所有作者知情,且同意署名和署名排序。
2.3 全部作者须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同意将论文在全球范围内的著作权转让给《铜业工程》编辑部。
3 来稿要求
本刊不接收纸质稿件,唯一投稿网站为:www.tygc.net。作者投稿时请参看本网站“下载中心”的论文模板、图表格式、投稿指南等,凡不符合要求的文稿,本刊将退稿处理。
3.1创新点
论文应在适当位置简明扼要介绍主要创新点,以方便编辑和审稿人做出正确评判。
3.2 中英文题目、摘要、作者单位
(1)论文请按以下顺序书写:中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政编码),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英文翻译[包括英文题目、作者(如LIU Jinsong)、单位、摘要、关键词]。
(2)题目应简明、准确,不宜用缩略词。中文标题25字以内。
(3)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含简要的研究背景)、采用的方法、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作者的创新点或独到之处。摘要以提供内容梗概为目的,无需评论和补充解释,一般300字左右。摘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采用第三人称和主动语态表达,勿阐述本学科的常识内容,不要简单重复题名信息和引言内容。
(4)中、英文作者单位必须写出全称和邮政编码。中国作者的汉语拼音姓名按照姓前名后,姓字母全部大写,名字母首字大写,双名连写不加短横线,不缩写。
(5)作者简介,请提供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E-mail八项信息(无职称可缺省),通讯作者提供姓名、职称、邮箱三项信息。
(6)本刊重视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比中文摘要更详细具体,单词量一般为500个左右,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3.3 中英文关键词
在中英文摘要之后,选择5~8个反映主要内容、突出特征的关键词,按重要性排列,以便同行读者检索和引用。
3.4 引言
引言建议简述研究背景、描述已有成果、陈述为什么需要进行更多的或进一步的研究、阐述本项研究的目的和创新性等,最后一般简述文章的研究内容,从而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研究背景并激发查阅兴趣。
3.5 材料与仪器
介绍实验中涉及材料的厂家、批次、纯度及活力等相关信息,以及主要仪器的型号、厂家等,对于自行研制的设备,需有图片说明。
3.6 实验方法
介绍实验条件、实验设计等相关内容及参数,保证读者可以重复文章所述的研究工作。
3.7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分析一般要借助图表帮助分析。分析部分建议包括:结果意味着什么;恰当、深入、充分的机理分析和解释;将结果与之前提出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相联系,阐明结果的重要性;与其他已有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相比较并中肯评价。
3.8 结论
在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本研究的论点,每一个结论尽量给出相应的总结证据。请注意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摘要和引言。
3.9 基金资助
受基金资助的文章需写明相关基金的规范中文全称及批准号; 论文若获得其他项目资助,注明资助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基金项目一律以首页脚注标示。
3.10 缩略词、符号和法定计量单位
使用国际标准的缩略词、符号和法定计量单位,且保持全文一致。正文中的缩略词在首次出现时应给出中英文全称,后附缩略词,并用括号括起,之后可直接用缩略词,不再写全称。
3.11 图表和公式
(1)论文图表均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相关文字之后的适当位置插入图表,并在图下方标注图题、图注,分图用a、b、c等标号。
(2)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式,必要时加辅线; 全表的单位一致时,单位放在表的右上角。
(3)图题和表题要求中英文对照。图内和表内的文字都用中文。图的坐标和表的项目栏用“物理量符号(单位符号)”形式标记; 图、表内中出现的物理量名称和符号须与正文一致,不要出现正文中没有交待或与正文内容无关的文字、数字或符号。
(4)公式在文章中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用“式()”表示,置于公式右边。
3.12参考文献
本着“最新、重要、必要”的原则列出相关文献,文献编号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多次引用的同一文献不重复编号。研究型论文文献数量不少于15条,综述论文文献数量不少于30条,英文文献数量3条以上。请尽量采用5年内发表的期刊文献。参考文献格式遵照《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
4 同行评议和出版周期
4.1 同行评议前编辑部对文章进行初审,不符合期刊办刊宗旨、报道范围,或者科研水平、写作水平未达要求的,不送同行评议。
4.2 本刊同行评审采用专家和作者双盲的方式,通常筛选至少2名同领域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论文进行评审,并给出专业修改建议和录用或不录用的判断。同行评议后,编辑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做出决定:
(1)修改,作者根据专业评审意见修改稿件,修改后发专家复审;
(2)拒稿,缺乏创新性、科研水平或写作水平不高、有重大试验方法或设计疏漏,或者理论诠释存在问题的论文,将综合专家意见在专业评审阶段作出不录用决定。
4.3 加急审稿周期为2个月,非加急3个月。文章从投稿到出版的周期一般为10~12个月,加急见刊一般为6~7个月。
5 其他
本刊暂不收取任何费用。本刊对论文有适当的修改权利,改动较大时与作者商榷。文稿请用Microsoft Word编排。
6 凡向本刊投稿,均视同遵守以上条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3842
地 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昌东大道7666号
主编电话:0791-82710247
电子信箱:tygc1984@vip.163.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6-1237/TF
邮政编码:330096
编辑电话:0791-82710248,82710723
传 真:0791-8271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