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书刊网微信二维码

扫微信,关注编辑QQ!

您的位置:万维书刊网 >>期刊大全 >>文化艺术>>文化

长江文化研究 (Email投稿)

简介
《长江文化研究》(双月刊)创刊于2025年1月,是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管、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大型文化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青年学人论坛等。
本刊为:知网收录,匿名审稿,
征稿信息

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2、刊内电话:027-88018202

3、刊内邮箱:

cjwhyjjjs@163.com(经济编辑室)

cjwhyjfzs@163.com(法政编辑室)

cjwhyjwhs@163.com(文化编辑室)

cjwhyjsxs@163.com(历史编辑室)

cjwhyjkgs@163.com(考古文博编辑室)

cjwhyjzhs@163.com(综合编辑室)

4、出刊日期:双月刊,一年出版六期。

5、刊内微信公众号:长江文化研究杂志

202584日星期一

                     


《长江文化研究》稿约与稿例

202503期信息】

 

《长江文化研究》所设栏目广泛覆盖长江文化研究的多元领域,主要有“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文化理论研究”“长江文明探源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红色文化研究”“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等固定或动态栏目,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不吝赐稿。我们尤其欢迎在观点、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材料、视角等方面有新主张、新发现、新拓展的稿件。本刊严格执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稿件一经刊发,稿酬从优。

来稿请参阅下列规范:

一、来稿以10000-30000字左右为宜,特别优秀的稿件不受此限。本刊极为鼓励发表有深度和创新性的长文。

二、来稿请提供35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5个中文关键词,同时提供与中文对应的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三、凡引文,请一律出注,并核对原文,确保引文与原文一版,致。注释请采用页下注方式,注释标号格式为①、②、③……,每页从①开始。请务必详细注明文献出处,格式遵从本刊要求,做到规范、严谨、准确。注释格式示例如下:

1.专著:

①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39页。

2.论文集、丛书:

①阳信生:《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革命志士群体崛起的原因探析》,载饶怀民、范秋明主编:《湖南人与辛亥革命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7页。

② 志刚:《初使泰西记》,载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1册,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00页。

3.期刊、集刊论文:

①陈锋:《晚清财政预算的酝酿与实施》,《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

②张吉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春运的演进历程分析》,册,

《铁道史研究》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30页。

4.学位论文:

①丁戎:《津浦铁路研究(1898-1937)》,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0页。

5.报刊文章:

①陈曙光:《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理论方位》,《光明日报》20241113日。

6.古籍:

①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

②汪叔子、张求会编:《陈宝箴集》中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523页。

③ 裘毓麟:《清代逸闻》卷4,中华书局、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第22页。

张之洞:《收回粤汉铁路沥陈办理情形折》,载周正云辑校:《晚清湖南新政奏折章程选编》,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558页。

⑤王先谦著、梅季标点:《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883页。

⑥乔淮修、贺熙龄纂、游际盛增补:《道光浮梁县志》卷21“艺文·诗录”,清道光十二年刻本,载《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志辑》第7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80页。

7.译著:

[]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2页。

8.英文:

Hans J.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6thed,New York:Alfred A. Knopf Inc.,1985,pp.389-392.

四、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基金项目请注明来源、名称、项目编号等信息。

五、来稿作者文责自负,本刊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说明。对刊用稿件的作者赠送样刊两册,并及时奉寄稿酬。

六、请勿一稿多投,投稿后1个月未收到本刊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编辑部对来稿一律不退,也不奉告审稿意见,敬请海涵。

七、本刊来稿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作者同意本刊在杂志、本刊合作网络媒体、本刊合作手机媒体等电子出版物上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全文,同意由编辑部编辑出版文集或选集。本刊一次性支付的稿酬同时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费。

八、来稿请按照学科分类以附件形式发至编辑部下列工作邮箱:法政编辑室cjwhyjfzs@163.com;经济编辑室:cjwhyjjjs@163.com;文化编辑室:cjwhyjwhs@163.com;历史编辑室:cjwhyjsxs@163.com;考古文博编辑室:cjwhyjkgs@163.com;综合编辑室:cjwhyjzhs@163.com。并注明“投稿”,不必邮寄纸稿至编辑部。

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