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其它 >> 文章正文
  • 【繁花众生态】

    类别:其他 作者:风中柳絮两无情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8/9/24 7:41:45 网友阅读:783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昨晚是舞台剧《繁花》在美琪大剧院这轮演出的最后一场,自己特意加定了这一场。

    整出剧刚开始,随着背景声音的钟声响起,配合着荧幕上那一个大写的“静”字,让人觉得心特别的宁静。然后陆续人影出现,在昏暗的角落各自站位。阿宝开启八音盒,圆形舞台缓缓转动。荧幕上鲜红色的背景,剧名《繁花》二字正式亮起,拉开演出的帷幕。

    第一次尝试坐第一排的感觉,位置视角正好面对舞台中央。自己几轮看下来,再加上本来沪语听上来就没什么难度。所以自己没有要不断抬头看字幕的烦恼,可以专心关注演员的表演。那个距离叫近啊,近到小毛刚出场,打拳时地上飞起的灰尘都看得见;生着煤球炉,自己都能在鼻息间闻到浓浓的味道;“海伦咖啡厅”门前挂着“盘点”的字样这次都看得十分清楚。美琪剧场第一排观感效果真心不错,以后有机会还要选择第一排。之前自己就提过感觉这一轮好像剧院里音效特别好,这次自己又是坐在那么前面,确实会被吓到。不过在情境中,也是小意思啦。

    舞台剧的魅力在于,没有一场演出是完全一样的。即使自己不久前刚看过,却发现和今晚的演出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就有所不同,舞台剧【繁花】就是这样不断进行即时修改和完善。

    演出过程中观众席里不时传来笑声,除了那些大家都为之会心一笑的场景,更多的时候就像马导之前分享的那篇文章里所言“很多时候,观众只是下意识去笑,但事实上是不应该笑的。”至少自己在看那些场景的时候,是一丁点也笑不出来,因为这些人物太苦了。虽然台上演着的是别人的故事,但自己在看的时候会带着一丝悲悯和同情之心。【繁花】里那么多的人物,多少会从中看到一丝自己的影子。有时会产生代入感,萌生一种想法“如果是我,会怎样?”

    舞台剧【繁花】中的芸芸众生,就像是万花筒里的玻璃碎片,折射出不同的光彩,一起拼接成美丽的剪影。

    之前自己分享了一篇观感,主要是分析由杜光祎饰演的小毛一角。这一次,自己想谈谈剧中其他的人物。在【繁花】中更是出现了许多鲜活的女性角色,就像绽放的花朵般点缀、丰富了整个故事,可最后却都免不了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局,就像花开一时的绚烂,之后是萎靡、消逝。

    剧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有四位女性角色:姝华、银凤、李李和汪小姐,而分别与她们相对应的男性角色:沪生、小毛、阿宝。围绕在一男一女之间各自展开的情感纠葛,自己会在下面依次分析。因为汪小姐比较特殊,所以自己会单独分析她一人。自己有幸多次现场观看【繁花】,相较于上海站首轮演出,这一轮演出中无论是在部分台词,还是部分情节在细节上的处理,改动确实不小。其中不乏让自己意外惊喜的,但也有遗憾的地方,接下来自己依次谈谈这几个人物:

    姝华&沪生:

    姝华是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很喜欢的一个人物,这个有些忧郁气质的文艺女青年,在王文娜的饰演下非常的出彩,也成了自己除了小毛之外,每次看【繁花】都格外期待和关注的角色。

    现场几次观看下来,王文娜小姐姐的演技实力不容小觑,也彻底把自己给征服了。在这一轮演出中,姝华的戏份其实只多不减。部分台词也变得更为集中,尽可能多的还原和呈现书中的台词片段,将戏剧冲突发挥到淋漓尽致。作为喜爱这个人物的自己,看的时候当然是很过瘾。对于演员而言,塑造这个人物却很不易,也是对各方面的一种挑战。

    剧中有一幕自己很喜欢,当姝华和沪生走在路上,谈起路名更改的原由时。那一场,无论是从配乐 、舞台意境,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让人印象深刻。“秋天到了,人就像树上的叶子,都飘走了。”姝华有些惆怅地说出这句台词,那个时候背景音乐幽幽响起,听着姝华娓娓道来关于这条路名的原由。可她说的一切,沪生并不懂。二人产生了分歧,甚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最后在沪生看似的“缴械投降”中戛然而止,但其实也为之后二人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在姝华决定去吉林前,她和沪生发生的那段情。在个人的理解中,有青春荷尔蒙的因素,也有着一时的冲动使然。姝华当时的内心是复杂的,或许在那一刻她并不肯定对沪生的情感。而沪生的许多表现,其实也让人没有多少把握。两个人之间是有朦胧的好感,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虽然二人最后“稀里糊涂好了一回”,但事后姝华的一句“画上句号,到此结束”。沪生对姝华的决定是不同意的,对她决定去吉林是不舍的,但也仅此而已,也没见到他真的为此做些什么。这个人物始终给人种淡淡的疏离感,口头禅“我不经要问”,有时表现得过于理智和冷静,会让自己觉得不近人情,似乎没有什么能真正撼动他,所以他的有些言语和决定,才会让小毛如此生气,是为姝华感到不值。

    在昨晚演出中,刚开始的那段姝华去吉林前,向小毛回忆那日目睹蓓蒂失踪的场景,这一段感觉在台词上一开始有些生硬和不连贯。作为剧中印象最深刻的,姝华与三兄弟再次相逢的那一场戏,这也可以说是姝华在剧中的一个重头戏,王文娜发挥得还是很棒的,自己坐的角度正好能捕捉到姝华眼里闪过的泪花。也是在这一场中,当沪生向两位好友要零钱买酒的时候,他最后从小毛手里接过钱,当时心里一定是五味杂成的。这个钱拿在手里,似乎很烫手很沉重,但沪生最后是有些无奈地笑笑,因为这是他目前最需要的,原来还是输给了现实。在三兄弟中,小毛年龄最小,一开始也是家庭背景最弱的,可没想到现在却是今非昔比了。

    在姝华与三兄弟重逢的这场戏中,为了表现这个人物的癫狂状态,无论是人物情绪的酝酿、内心戏爆发的层次感,以及对人物塑造的分寸感王文娜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而这一场也是是非常耗演员体能的。虽然这两轮相比,在台词的安排、情节顺序有所改变,但对这个人物情绪需要把握的火候,以及带给自己的震撼感依然存在。姝华的那句句台词,最后总是会猛地戳中我心,鼻尖一酸,眼泪就忍不住哗哗往下流。当看到台上已经癫狂状态的姝华,笑着说起自己因为逃票被关进无锡火车站的时候,身边三个大男人唯有默默垂泪。突然画风一转,姝华脱口而出一股浓浓的东北口音。乍听突兀,仔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今时昔日的姝华早已嫁为人妇,并育有三个小囡,她的疯癫何尝不是一种对生活绝望后的逃避?

    台上的姝华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饼,她现在的饥饿、窘迫,身上再也看不到一丝曾经诗意少女的影子。一边嘴里不断念叨着小毛的名字,可却对就在身边的小毛置若恍闻,仿佛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只是沉浸在自己记忆里对于小毛的印象,喃喃自语着“小毛好吗?”别说身边的小毛早已泣不成声,哭着告诉姝华自己过得很好。就连坐在台下的自己都忍不住心酸落泪,姝华外在的表现看来她疯了,但却抹不掉记忆深处的那些人和事。

    当她翻开那一本诗集,再次念出那几句诗句。最后却是疯癫地大笑着,撕碎曾经心爱的诗集,极力想要吞咽下纸片。背后隐藏着的是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却发现真正心酸、痛楚的时候,连眼泪都是种多余。人物身上此刻渲染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这样的姝华看来让人心疼心碎。不同于首轮演出中,沪生心痛的看着眼前的姝华,只能牢牢将她抱在怀里,努力阻止她吞下那些纸片。在这一轮的处理上,改为由小毛拉住姝华,而沪生在一旁早已泣不成声。

    自己一直觉得,姝华是一个很通透的人,其实她活得比任何人都要清醒。所以在很多时候,尤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让她自己觉得很痛苦、想逃离。曾经年少的姝华将自己沉浸在那些书籍里,最后姝华还是跟随前来寻找的丈夫回到了她的归属之地。

    而姝华和沪生他们两人,就如姝华之后信中所言:“阿拉的见解并不相同。”他们之间,无论是当初决定去吉林,还是写信来告别,都是由姝华做主的。当台上看到姝华面对着观众,说出信里那些话语,她是笑中带着泪的。我相信那个时候,她是真的选择放下过去,和自己那段在青春岁月中的懵懂、青涩的感情做一个彻底的告别。当沪生在列车上再次读姝华当初的那封来信时,在信中姝华借用叶芝的诗来告别,支离破碎的又何止是姝华?还有沪生。沪生流着泪,选择将信撕碎,任其随风飘落,最后随着疾驰而过的列车,散落一地的时候。他撕碎和告别的,还有那段青涩的爱恋。正如当初面对姝华不得不走,他无法挽留,什么也改变不了。站台上姝华没有回头,沪生连最后一声呐喊也没有。原来人在命运这个无形的推手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无助和渺小。

    在剧中,沪生的几次哭泣,几乎都是在极力隐忍着。这个人有时给人种看不透的感觉,但可以感觉得到,其实他的心里是苦的,只是他不说。

    李李&阿宝:

    李李这个人物虽然出场的次数不多,给人的感觉总是淡淡的,有些高傲和距离感,使你只能远观、歆慕,却很难真正走近、了解她。

    可很多时候李李出场的台词,会营造出很奇妙的氛围。比如她第一次露面的时候,相较于汪小姐和沪生、阿宝的自来熟,有些“咋咋呼呼”,李李显得端庄而沉静。在听到汪小姐介绍李李是北方人后,沪生特意改用普通话打招呼时,李李突然开口说的那句“但我听得懂”,观众席里很快萌发了笑声。但是在台上、在剧情里,几个人之间的气氛其实是有些尴尬的。两个男人“不响”,只有汪小姐还不明所以地好奇“听得懂啥”,让人不得不为舞台处理的这个效果点赞,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恰到好处。

    李李的台词还有几处让自己记忆深刻:一次是常熟行,在一曲吴侬软语的评弹声歇中,灯影幢幢下,唯有阿宝和李李二人。阿宝的那句“一个女人最开心的时候……”一语未完,李李随口说出的“往往最不开心”。看似语气平淡,没有丝毫明显的情感外露,就着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但联系到之后李李那段冲突集中的内心独白,听上去有种心酸之感;第二次是在雨中,李李带着一丝试探的口吻,有些娇嗔地轻声问阿宝“我可以伐”。在阿宝回答“可以”的时候,李李佯装说出“我头发昏,身子冷”,结果阿宝不解风情地要带她去看医生,惹得观众再次笑出了声。奇怪的是,似乎李李和阿宝二人,从他们第一次会面,场景就会自发有种让人觉得喜感的效果,但深究其后,却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阿宝是真的不懂李李的言下之意吗?还是故意不做理睬,就像这个人物个性使然,很多时候因为没办法,又不想耽误别人,所以只好“不响。”随后两位演员用肢体动作诠释内心戏和情感走向,阿宝在李李脸颊上留下轻轻一吻,二人合撑一把伞,在雨中并肩行走。接下来就是李李的重头戏,而在这一轮演出中对这一场的处理,自己觉得有些小遗憾。因为在首轮演出中,自己对这一场的表演是印象很深的。配合着灯光的闪烁,迷幻的音乐,旋转的舞台。只见台上的李李不时扭动着身躯,通过形体来展现人物内心的痛苦。但在这一轮里没有了这些肢体表现,个人感觉李李和阿宝之间随后萌发的感情火花过渡得太快了。

    当李李选择再次掀起伤疤,去回忆那段心底最伤痛的过往的时候。这是一个曾经受过伤的女人,将自己过往伤疤赤裸裸地再次掀开,毫不保留地展露在自己深爱的男人面前,这是有多残忍。阿宝后来心疼的将李李搂在怀里,喃喃地低语一句“我认真了”。虽然自己很希望李李真的等到、得到自己期待的阿宝对其交付真心,但一直很难判断出阿宝对李李的感情里究竟是同情、怜悯、心疼更多,还是真的动了真情,只能说在那一刻阿宝的心里第一次对李李产生了不同于一般好感的情愫。

    阿宝和李李同在生意场上周旋,可以交心、无话不谈,但阿宝对感情的态度更多的是退却。剧中相对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男性反而显得怯懦和迟疑。蓓蒂是阿宝内心深处最难跨越的一道坎,在他记忆深处,那个会弹钢琴的邻家小妹妹,永远是那么的优雅,也成为他生命里挥之不去的白月光。可李李经历过太多,缺乏安全感,即使她对阿宝是真心爱了,但是她太累了,她不敢去赌一把,无法确定阿宝对自己的真情有几分,所以在经过一夜夫妻之后,她明白情尽了、缘也尽了。李李的结局,最后选择看破红尘,皈依佛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

    银凤&小毛:

    银凤这个人物其实并不讨巧,可奇怪的是无论是在读原著的时候,还是坐在剧场观看舞台剧的时候,自己对银凤始终恨不起来,更多的还是同情、悲悯。

    当听到银凤说起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里女主的婚姻生活的时候,我分明从她的语气和眼神中读出了一种凄凉和一丝怨恨的哀愁,以及银凤对自己女性命运无力挣脱的吁叹。她从小毛的身上看到了干净、青春,更难得的是重燃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可以说【繁花】这部作品毫不避讳地描写了男女感情的纠葛,将人的欲望展露无遗,但却是很真实的。银凤对小毛产生的爱从理性上来说是不应该的,但一旦情起谁又能轻易摆脱?在这一场感性与理性的抗争中,最后明知这段感情会将自己陷入深渊,却仍然义无反顾。

    首轮演出中银凤由王家珧饰演,一个字“嗲”。声音娇滴滴,身姿柔软,与小毛之间塑造的人物感觉很鲜活,活脱脱就是小毛一口一口“姐姐”称呼的邻居小阿嫂。这一轮演出中由蔡璐饰演银凤一角,可能自己还没有完全适应。总觉得语气很多时候过于强硬,少了点柔和美。在和小毛演对手戏中,姐弟之间的年龄感似乎拉大了一些。

    在剧中银凤有几句台词自己印象很深,在听到小毛提出要冷一段时间后,她说的那句“小毛之后会轧朋友,也会结婚。但最后1个月来看姐姐1次,最好是2、3次。”现场有许多人笑了,可自己是一丁点也笑不出。这个女人太苦了,她对小毛说“我被人家欺负,从前吃的亏,被人家吃豆腐,好和谁讲?”面对小毛表示“可以和我讲”,银凤简短、干脆的“不好讲的”,透露出多少的无奈。她不愿让小毛承受太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直选择将这些独自忍受着。

    在那一刻,她可以大胆表露自己对小毛情感有多决绝和坚定,那句“姐姐欢喜的男人是不会变的”,但这一切在丈夫海德突然回来后不得不选择结束。一屋子里2男1女,气氛相当的尴尬和凝重。最后当银凤说出“小毛和我今后不要联系了,讲定了”,伤害的不只是那个时候无措的小毛,更是在自己心里划下伤痕。银凤的戏份在这一轮有一定的削弱,自己多少觉得有些遗憾。相较于首轮演出,下半场中一段她和小毛的对手戏,当时自己觉得演得其实很大胆、很露骨,让看的自己都不免脸红心跳,这里也向为艺术大胆献身的台上演员们致敬。饰演小毛的杜光祎在首轮演出最后一场的演后访谈中是这样说的:“要将书中一些情节尽可能还原,搬上舞台进行二次创作,塑造书中人物的感觉,还是希望观众能多给予台上的演员包容。”原话已经记不确切了,当时很兴奋这个问题是自己问的,也非常感谢杜老师很认真、仔细地予以回应。在这一轮中,二人的对手戏除了保留上半场结束之前那关键的一幕,以及银凤说的“做男人,勇敢一点”,下半场中二人的情感处理相对含蓄很多。

    杜老师饰演的小毛的人物感是越来越强了,初登场时的毛头小子的形象,在银凤屋里喝绿豆汤时坐小板凳的模样,活脱脱少年感十足。银凤为其缝补衣服的场景,里弄邻里关系的紧密无间,这是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才有的;面对姆妈时的调皮劲;血气方刚的少年,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甚至会有些冲动。最后经历和沪生、阿宝之间兄弟情谊的分道扬镳,绝交时的决绝,杜老师在情绪上都处理地很棒。

    另一个细节改动在理发厅三兄弟绝交那场戏,当听到小毛说出那句“讲定了”之后,在首轮演出中,银凤有一时的恍然,最后灯光慢慢暗下来,独留台上银凤一人,轻轻哼着小毛唱过的流行小调,然后一个人蹲下身子,轻轻重复那句“讲定了”。最后银凤的低声抽泣,似乎此时连大声哭泣都是种奢侈。而在这一轮,银凤没有蹲下来,只是在黯淡的一角,轻声哼唱着初登场小毛唱的上海小调,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没有听到一丝抽噎声,选择了无力的笑了一笑,就像她之前说的“一个人心里越是不开心,表面上就越是要笑。”多少无奈、凄凉,两个版本的处理各有特色,自己更偏向于首轮演出中的处理。

    银凤,想追求心中的爱,但是社会伦理道德不允许这段感情的存在。她的主动选择斩断情缘,其实也是为了保护小毛,代价却是将一切苦果独自咽下。宁愿让小毛一直误会,怨恨她的无情。原著中当小毛临终前,弥留之际病房外有一个女子在哭泣。作者并未点明那个人就是银凤,但是自己愿意这样认为。因为我相信银凤从未忘记这段感情、忘记小毛;而在小毛生命中,在他的感情世界里,银凤无疑也是绕不过去的第一个重要的女性。只不过这二人在错误的时间开始了一段错误的感情;而春香的离世,对于小毛更是一种残忍。在他刚享受幸福甜蜜的时候,命运却再次给予一次重大的打击。但这就是生活,现实的残酷、血淋淋,让人无法摆脱。

    汪小姐:

    最自己想谈谈汪小姐这个角色,舞台上王怡塑造的这个人物很出彩,人物个性鲜活。

    汪小姐在人前看似光鲜亮丽、率性洒脱,甚至有些放纵,但是在人后这个女子也有着难以诉说的心酸。常熟一行名为散心,徐总殷勤招待一桌丰盛的佳肴,汪小姐却不知自己才是酒桌上的那道菜。和徐总饮交杯酒时的豪爽,没想到的是徐总醉翁之意不在酒。最后当事发后,汪小姐身边除了阿宝、李李的关心,塑料姐妹花的林太、陆太马上变了样。当听到汪小姐含着泪说出那句“在常熟,我对徐总的印象是真的老好的”听来很是心酸,这一次汪小姐是真的识人不淑。最后在书中的情节,更是怀了怪胎。命运就像是在和她开一个顽劣的玩笑,现实生活给她狠狠的一巴掌,就像是对她之前肆意而行给出的最严厉的教训。

    当舞台上最终灯光聚焦在汪小姐身上,相较于首轮演出中,在这一轮汪小姐此处增加了一句台词。先是含着泪自问,像是在控诉些什么“我到底该哪能办?”多么的无助。但随后她却坚定地说出那句“这个小囡,我要定了”,女子在为母亲的那一刻是伟大的、坚强的。

    舞台剧【繁花】第一季的改编是成功的也是大胆的,“让上海这座城市在舞台上生动一次,让上海话在舞台上生动一次,让上海人在舞台上生动一次,也让舞台因为有了《繁花》而生动一次。”自己已经迫不及待欣赏到后续两季的呈现了,“繁花似锦,有你一朵。”​​​​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