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探索

2024/9/4 16:05:43  阅读:14 发布者: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稳步推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已逐步从传统的面授与纸笔练习转化为数字化辅助学习。教师要善于应用数字技术,引导学生数字化学习,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综观当前的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存在“教非所学”“评非所教”等问题,一些教师没有科学分配宝贵的课堂时间,课堂上数字技术塞得太满、太拥挤,却忽视了数字化教学最本质的追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是以教学行为、学习能力和评价反馈为主要元素的新型教学模式,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实现“学”,通过“评”能“学会”。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推动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巨大支持,使“教学评同步”“所教即所学”“所测即所学”成为可能。让数字技术回归数学课程的基本原理,让数字技术助力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将探索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路径,为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可行的实践范式。

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结构及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学评一体化也叫作教学评一致性,主要指“教师的教学与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应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检测与评价”要目标一致、协调统一并有序展开。简单来说就是“标的一致、教中有评、学测共生”(如图1)。

1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结构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所测即所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目的”一致。“所测即所学”主要指课堂教学的“评价目的”应与“教学目标”一致。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测评的内容应与学习内容一致;二是测评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测评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融合、协调一致。

二是所教即所学——“教学行为”与“学习任务”一致。为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与系统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与学生的学习任务对接,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是教评要同步——“教学行为”与“评价行为”一致。无论教师评价还是学生互评,都要与学习内容相符、匹配,这样的评价才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教学评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指向教学目标并协调统一,其理论构想是科学、正确的。但是,笔者调查分析后,发现教学评一体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没有落实到位,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

(一)教学评各自为政,呈现相互分离状态

在非数字技术教学环境中,一些教师缺乏统筹规划,其教学评往往各自为政、比较随意,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体系。例如,在学生学习新概念后,一些教师布置随堂练习仅让学生齐读几遍,或在练习本上简单地做几道题,同桌对对答案……这样就造成教学评严重分离,学生对新知掌握的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

(二)教学目标设定不清晰,影响学习任务设计

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描述”三个学习维度、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存在重技术手段应用、轻核心素养发展的倾向。有的教师还存在数字技术项目设置过多、用词含糊等问题,既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又没有区分难易与重点,造成后续设计学习任务非常困难,更无法设置合乎学情的评价标准。这样一来,不仅难以落实教学目标,而且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评价标准与任务不匹配,影响学习目标达成

一些教师设置的评价标准与各项学习任务不匹配,造成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缺乏“针对性”与“客观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条件含糊、笼统,其常见描述为“发言踊跃”“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这样的评价流于形式,无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问题根源在于,一些教师的教学评大多基于感性认识和质性评价,没有科学利用数字技术有效辅助教学,必然难以实现一致性、一体化。

实践:

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评一体化路径

教师借助数字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减轻备、教、改的劳动强度,而且有利于科学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一)所测即所学——制订数字化教学方案

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统筹安排、精心布局,并将预案“点对点”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1.制订图示化备课方案

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PPT、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数字技术辅助备课,制订图示化的备课方案。在设计备课方案时,应厘清要做的准备工作和应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以便有序完成后续各项工作。教师设计备课方案时可参照如下流程操作(如图2)。这样既可以保障后续教学准备工作更全面、更到位,又可以简化备课程序。

2 教师备课流程

2.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其中“目标设置”非常重要,它直接关乎后续的课堂教学与学习评价能否顺利进行。例如,“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目标可参考以下标准进行设计。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直观区分这两种常见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空间观念和观察、判断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经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欣赏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变换所产生的美。

3.设置可行的测评标准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教师还要针对“教学目标”设置可行的“测评标准”。例如,对于“平移与旋转”的测评标准,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置“闯关”活动,将学习任务分成三关,每一关都设置相应的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定学生是否顺利闯关。

第一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评价依据:具身活动+练习测试。

第二关:能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评价依据:具身活动+练习测试。

第三关:能够按要求对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评价依据:根据要求操作演示。

在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运用授课助手和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学习表现与成果进行跟踪评价,保证“所测即所学”。

(二)所教即所学——组织数字化学习活动

学习是“教学评一体化”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领和帮助下,探索学习方法,理解、接受和吸收知识。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与系统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与学生的学习任务完全对接,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1.教学行为应与学习任务一致

教师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可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展示—对比反思”的流程操作(如图3)。

3 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流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为引导者与合作者,指导学生开展由浅入深、分层推进的学习探究,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合作型、创新性的学习风格。

2.以任务驱动学生独立学习

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安静地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当然,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是漫无目的,教师需在课前先做足功课,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应有充分的调查分析,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学情制作基于任务驱动的多媒体课件或教学微课,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根据微课或PPT提示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

例如,笔者执教“认识平移现象”时用微课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高铁列车、电梯与国旗移动的画面。微课的探究主题为“认识平移现象”,问题为:(1)仔细观察,“列车车厢”“国旗”“电梯”是怎样运动的?(2)这些运动可以怎样表示?(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相似?

这样,用微课演示生活中物体平移的真实画面,可以使抽象的“平移”概念变得直观可感,让学生易于理解什么是“平移现象”。这比教师直接讲解“平移”概念效果更好。

3.以任务驱动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学习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交流协作找出问题答案,解决基础问题。如教学“平移与旋转”时,笔者用PPT演示“儿童游乐园”画面,并提出具体探究任务:(1)找出图中哪些是平移运动、哪些是旋转运动;(2)尝试总结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这样,学生通过组内协作学习与交流探讨,形成对“平移与旋转”的正确认知;并且让学生试着概括“平移”与“旋转”的概念,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与概括能力。

注意:在学生分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收集共性问题,选择用于评价的内容,并确定展示顺序。

(三)教评要同步——开展数字化学习评价

教师应根据课前设置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依据,在活动中布置任务并进行评价,做到教学行为与评价行为高度一致。下面以“平移与旋转”的教学评价为例,阐述执行测评标准的具体方法。

1.评价应与教学内容匹配

第一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1)具身活动:感受“书的平移”,模拟“升国旗”;感受“自身旋转”与“风车旋转”。

2)随堂练习测试题: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笔者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作答并提交,平台精准显示学生对错情况。

第二关:判断物体“平移”还是“旋转”。

1)具身活动:打开“窗户”和“抽屉”;感受“方向盘”与“水龙头”的转动。

2)随堂练习测试题:判断物体是在做平移运动还是旋转运动。

笔者让学生将答案写在答题板上。

第三关:按要求对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学生分组操作、演示。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借助平板终端和智慧课堂等数字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评价行为保持一致,而且也让学生的课堂所学得到及时检测,发现漏洞并补救,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与协调性。

2.评价应做到及时有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评”应同步,也就是应体现评价的“过程性”与“及时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或在线评价等。“评价主体”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在学生巩固练习时,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让学生互相评价,让他们学会从评价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让学生得到及时、中肯的评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劲头和实践创新的兴趣。

3.评价后应及时反馈

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改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之后,还应督促学生改正错误,并让学生及时强化练习。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轻松实现这一目标,并对学生进行二次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监督强化作用,并真正凸显教学评价诊断、改进与激励的功效。

(四)学后要巩固——注重数字化反思强化

数字技术的加持,不仅可以助推学生各项学习活动有序进行,而且支持教师的练习设计与课末的梳理总结,以及课后的拓展练习线上指导等强化巩固活动。

1.依托数字技术加强随堂练习

教师应精心设计随堂练习题,并将设计好的各种练习题以不同的文件夹命名,以便课堂上随时调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重要知识后,教师要从文件夹中及时调取习题让学生迁移运用,以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的内化并结构化。

2.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梳理总结

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集中梳理与反思回顾,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可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梳理、总结。在总结与评价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建议,多加启发,从而产生新的待解决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思考与应用。

3.依托数字技术开展课后辅导

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指导,但对学生的课后练习与巩固情况却没有及时跟进,使得很多学生出现囫囵吞枣或知识反生的现象。因此,教师应依托钉钉、智慧课堂等数字技术继续推进课后辅导。课后的学习辅导主要在线上进行,包括“课后练习”与“下一课时指导”两个阶段,以及“小组一对一指导”与“教师点对点指导”两种方式。

反思: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意蕴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需“整体一致”思考教学任务、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也就是教师应“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

为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笔者采用“逆向化”思维模式(如图4)。教师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不仅要在教学策略、教学资源设计方面创新,而且要进行教学思路创新。

4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逆向设计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意蕴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设定清晰训练目标

推进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层次进行清晰的划分,如某单元有哪些重点概念、知识难点有哪些、应让学生掌握何种数学技能等,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减少低效高耗的教学行为,保证学生的思维与情绪都维持在积极、活跃的状态,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二)有利于建构系统测评体系

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让数学课堂活动保持教学评一体化,也就是让学习测评及时跟进,利用科学、合理的测评手段引导学生及时实践应用新概念、新算法,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探索并建构一套系统的数学活动测评体系,让数学课堂双边活动更协调、更顺畅、更高效。

(三)有利于诱发学生深度学习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开展层层深入的“探究学习”,最终完成既定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利用画图软件与微课辅助教学,使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高涨,并且能够自主运用已被“激活”的知识去“探索”“反思”与“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一直沉浸于深度学习状态,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空间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了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致,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等进行动态演示,引领学生揭开数学公式与概念的神秘面纱。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连贯性、系统性的数学知识,而且他们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与提升,使得学生在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自发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推导演绎与新知建构。这样一来,不仅教师更易于达成预设教学目标,而且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更高、用时更短。

综上所述,教师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评一体化,不仅能确保“教学评同步”“所教即所学”“所测即所学”,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进而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同步提升。教师应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利用数字技术积极推进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确保课堂上的教学评配合默契、环环相扣,并且高度一致,从而让数学教学活动更具创新性与实践性,让数学课堂更具吸引力、实效性与先进性。

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