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把关人理论的嬗变:从卢因、怀特、麦克内利、巴斯到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

2022/10/8 16:09:13  阅读:946 发布者:

库尔特·卢因的“把关”概念

把关人研究可以追溯到卢因在二战期间对于食用牛下水的宣传研究。

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人际关系》的一篇中论文《如何决定家庭食物购买》(重点文章)中首创“把关”(gatekeeping)这一名词,是从英文的“守门人”(gatekeeper)一词生发出来的。

卢因所说的把关完全是比喻性的说法,它的真正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表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要受到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

怀特守门人模式

随后,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他认为:新闻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只是少数。

怀特的“把关”研究对一个中小城市的新闻编辑室里的盖茨先生的新闻把关行为进行个案分析,这一研究仅局限于个人的心理因素,没能摆脱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的束缚,对于横向上的控制没能予以分析,忽略了把关的组织因素。且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怀特忽略了新闻制作过程的诸多环节,而仅仅着眼于最后的生死定夺之时,是有失偏颇的。

麦克内利的新闻流动模式

在怀特的基础上,麦克内利对怀特的“把关”研究进一步完善,提出存在一系列把关行为,但他将各个环节的作用相等同,没能分清主次。

巴斯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在关于“把关”的研究上,提出了“双重行为模式”,即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两个阶段,“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后一环节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完善了把关人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

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两个原因,导致网络传播中,并没有类似传统传播意义上的“把关人”。1、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则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2、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使传播的范围具有了无限的广阔性,容易造成信息泛滥。

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有一种最终的力量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的信息保留下来,而剔出没有传播价值的“垃圾信息”。这个过滤的力量,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沉默的螺旋”——被大多数传播者认同和发布的信息,最终将占据主流地位,得以保留和流传,而只有少数传播者认同的信息,就会随着传播者为了避免孤立而保持的沉默而消失。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它又符合“使用——满足”理论,因为在网络传播者,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定位是模糊的,传者同时也是受者,能得到传者的认同同样意味着这些传者在自己身为受者的时候已经认同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这些信息能够愉悦受众,而不能愉悦受众的信息则无法在信息的海洋中维持使其持续发布的成本。因为这种力量起到了“把关”作用中最关键的过滤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力量看作是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类把关人”。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