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气氛美学引领美学研究新风向

2022/9/30 16:46:25  阅读:201 发布者: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方式发生转变。审美不再局限于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城市建筑、绿化环境、戏剧影视、服饰美容,乃至食品餐饮处处渲染着美的“气氛”。91617日,“跨文化视野下的气氛美学国际会议”在杭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齐聚线上线下,围绕“气氛美学”的哲学内涵、理论源流、学理价值展开研讨。

更新世界美学观念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氛”这一话题已跨越了物理气象学领域,成为一个新兴的美学概念。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格诺德·波默基于新现象学的气氛概念提出气氛美学理论,被广泛地用于建筑、景观、戏剧、音乐、美术、电影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之中。

气氛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弥漫着特定情感品质的现象。国际美学学会会长罗德里戈·杜阿尔特表示,我们在生命体验中都会感受到气氛和氛围,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气氛带来的审美意义。气氛体验涉及那些基于身体感知、情感与精神交融的审美实践,植根于不同的时空、地理、环境、历史、伦理与宗教框架,展现了各自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身份。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铭彬谈到,人创造气氛,也被气氛所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奋发图强、正气凛然的美好氛围正当其时。气氛美学研究将带来不同文化间的美学交流,通过改变文化氛围以改变世界美学观念和审美实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表示,在当代文化建设和美学发展中,气氛美学与现象学、环境美学、媒介美学等相互交融,具有多重文化指向性。哲学、美学、环境、园林、建筑等诸多领域打破学科壁垒,创新研究思路,注重人的感性经验,引领着当代美学发展的学术风向。

扩展传统美学研究路径

气氛构成了生活体验的基底,我们始终在特定的气氛中生活、感知、思考和行动。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谈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气氛相关的词汇,比如“气”“韵”“气息”“气场”等。在美学历史上,这些概念在中国文学、书画、音乐等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讨论,从而使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联系。

“气氛美学”观念考察中国古代诗词是一条独特的研究路径。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表示,我国诗词作品中的气氛之美,既非定型化的,也非理性化的,而是如同氤氲,无所不在。气氛具有空间性,却又有情感作为其主导因素。气氛营造是诗人感物兴情的产物,感兴由此成为气氛生成的契机。气氛在作品中具有情感意向上的统一性。通过通感的艺术手法,诗歌语言获得了极大张力,使诗的美感非止于单一感觉,而是创造出声、色、味等融而为一的浓郁气氛。

电影艺术的审美氛围在于通过声像蒙太奇的变形,表征出人类现实生活的崇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杰表示,审美氛围是一种审美交流的机制和媒介,是一种整体性的情调,产生于特定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制度中,在古典文化语境下表现为“韵”,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则表现为“余韵”,即“优美化的崇高”,其中普通人或人民大众的崇高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在个体生命中的回旋和展开。人们在电影的特殊氛围中敢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并与未来进行某种内在而深刻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实现主体情感结构的改变。

理解气氛美学建构意义

在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的审美形态往往表现为一个以互动、重叠和交织为特征的不断变动的交流空间。西方社会对气氛的设计、体验及其框架条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气氛的复杂性与体验通道的多样性也为再度审视那些源于非西方传统的范畴敞开了视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彭锋谈到,在西方的气氛与中国的气韵之间,在中国的意象与西方的图像或者再现之间,可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有助于解决艺术作品本体论的难题。

无论就审美对象还是审美主体而言,个殊性与总体性都表征着审美活动的两种范型。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才勇看来,个殊性驻足于对象细部,尽可能将对象的每个细部感知清楚;总体性越过细部,专注于对象的整体效果。气氛如若成为审美对象,则属于总体性审美之列。其审美对象又具体呈现出直接总体性和间接总体性两种情形。

波默创立的“气氛美学”是对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的一种发展,但其逐渐由自然生活领域延伸到人文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咏吟认为,在生存秩序建构中,自然秩序是人类生存的自由秩序的想象基础。“气氛美学”关于人类生存秩序的建构,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化的“天人关系”的自由实践意向。为此,他提出了三个论证角度。一是从自然与艺术的感通出发,理解“气氛美学”关于人类审美生存秩序建构所具有的自由意义;二是从生活与工作伦理出发,理解“气氛美学”关于人类日常生存秩序建构的自由意义;三是从节日庆典的时令化与仪式化出发,理解“气氛美学”关于人类文化生存秩序建构的自由意义。

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美学学会副秘书长王卓斐表示,沿着跨文化的轨道推进气氛美学研究完全是可行的。当前,气氛美学的话题侧重于自然、环境、艺术与生活。作为一种极具跨学科色彩的理论,气氛美学的视角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加强与其他学科合作。

会议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哲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和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