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北大历史学系优秀博士论文写作感想 | 2023届郑鑫:关关难过关关过

2023/8/23 9:26:06  阅读:33 发布者:

优秀博士论文写作感想

历史学系2023届毕业生 郑鑫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23届博士毕业生郑鑫,师从欧阳哲生老师,博士论文题目是《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研究(1901-1950)》。自20132023,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历史学的海洋中遨游了整整十年。犹记初入学门时“以史学为业”的大言不惭和信誓旦旦,再到如今走出校门、走向更广阔专业园地的期待及些许惴惴不安,不断向前的时光无声却实在锋利。在此回顾自己撰写博士论文的历程,希望能分享一些经验教训给大家。

一、选题

选题的奥义是——平衡兴趣与可行性。兴趣就是你觉得这个选题、这个研究对象有趣、好玩,对它有探索欲。两个人谈天都讲究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你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至少要努力四年的课题必须是你感兴趣的课题,否则,没有自驱力却要忍受学术研究本身难以避免的艰难,近乎坐困愁城。而可行性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和充足、可及的史料。作为一个探索者,是否具备可行性的判断在自己和导师的讨论中做出会更加保险,同时,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锻炼相关的能力,为之后的自主选题和研究打下基础。其他如导师十分熟悉相关领域,能提供更多资源,或课题本身是学界热点问题等,是锦上添花,多多益善。

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学习时,我感兴趣的主要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问题,本科时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的是晚年毛子水在台湾的经历及1920年代一个名叫“孤军社”的国家主义小团体,因此,报考北大研究生时报名到了以胡适和新文化运动研究见长的欧阳哲生老师门下。但入校后,我发现欧阳老师除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史研究外、又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的研究,有些惊讶又觉得很佩服。即便只是读了四年本科的我都会自认有“研究舒适区”,欧阳老师转向开拓的勇气和取得的学术成果提醒也激励了我——千万不要故步自封。如果我当时抱着知识分子问题这一选题不放,就没有今天的博士论文了。

选择东交民巷使馆界为研究对象是欧阳老师的指引、自身的兴趣探索和可行性分析综合之后的结果。欧阳老师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在地域上以北京城为核心,涉及外交官、商贸人士、传教士、大学外籍教师等等广泛的群体,其中,他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十分关注。我在此启发下注意到了康雍时期的俄罗斯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驻华使馆的选址、其他国家驻华使馆在东交民巷的聚集,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义和团运动后诞生的使馆界和它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生命。在阅读既有研究、参考天津、上海等地租界的研究后,我认为使馆界是一个兼具学术价值和历史趣味的对象,既要从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华民族革命史的革命视角认识它的存在及特征、本质,又可以从现代化的角度观察它在北京城市发展史的位置和作用。使馆界所处的20世纪前半叶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中最为动荡残酷也最为激动人心的时代,使馆界主题下,既有血与火的民族屈辱,也有百折不挠最终胜利的民族抗争;既有国与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博弈、各方势力在此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有北京市民赞叹柏油马路和电灯、往来于银行洋行的日常生活;既有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也有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读博期间不免有至暗时刻,负面情绪满溢的时候也不免迁怒于所学的学科,但是我从没有后悔选择钻研使馆界这一课题。发自内心的朴素喜爱,是支持我坚持到底的决定性力量。

二、史料与写作

北大历史系向来有着强劲的傅斯年传统,重视史料的发掘和运用。虽然学界对日渐碎片化的研究风气批评颇多,但对刚刚开展自主研究的博士生而言,从史料出发,脚踏实地地梳理、考证、解答一两个问题,依然是博士论文最基本的工作。在解决具体问题之后再讨论宏观抽象的概念或进行整体性的分析议论,史论结合、虚实结合,不囿于史料又不沉迷于空论,是一条更为稳妥的研究和写作思路。

在研究使馆界时,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完成既有研究未能完成的工作,将东交民巷使馆界诞生、发展、消亡的历史做一个完整详细的梳理,将各个时期使馆界的基本情况介绍清楚。这既是一个研究成果,也是解决后续使馆界三个核心问题的先决条件。由于使馆界课题的特殊性——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在硕士期间确定选题后,我第一时间做的就是学习语言、广泛搜集史料。

语言学习是服务于史料的搜集、阅读和整理的。衡量了一下博士生涯的时间和个人能力,我显然不可能短期内学会法、日、俄、德、意等多门语言。因此我选择的是学习作为外交界通用语言的法语(可用于阅读最重要的外交团会议记录等史料),巩固既有的英语水平(提高运用英国和美国档案史料的效率),再多学一门与中文有相似之处的日语(日本是对中国深怀野心且最终发动侵略战争的邻国,还是193040年代使馆界的主宰者)。我学习的目标不是熟练阅读,而是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和最常用的虚词,以速成学习法搭配翻译软件,做到准确阅读史料即可。

史料的搜集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中文史料可从北京市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台湾地区的“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国史馆”寻找,旁及报刊资料库和学术搜索引擎,还算有路可循。但外文史料的搜集难度较大。最早的使馆界研究者提示存在外交团会议记录和管理使馆界事务公署档案两大基本史料,曾凭借外交官身份或社交圈的帮助进行了初步的利用,但后来者一直未能再次找到且利用这些史料。明知道它们的存在却遍寻不得,我曾一度非常沮丧,以为在缺乏核心史料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写出一篇突破不大的乏味综述。不过,转机总在锲而不舍的寻找中到来。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我淘到了一本原荷兰驻华使馆所藏、收录1900-1901年辛丑条约谈判期间外交团会议记录及相关文书附件的档案集,此前我只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某两个大学图书馆目录中看到此书。经过砍价,我以800元巨款将这本标价6000元的档案集拿下,且以此为核心史料,完成了论文的第二章《<辛丑条约>谈判与使馆界的诞生》。再后来,我在几篇前人研究的注释中找到了线索,在唐启华老师的提示和一位身在英国的日本学者帮助下,摸到了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驻华使馆档案FO228中一大批未电子化的档案。唐启华老师提供了与外交团有关的档案号,我通过档案馆的检索系统找到了使馆界相关的档案号,日本学者根据我提供的标题顺利完成了几千页档案的拍摄。或许正是因为太舍不得这些好不容易才搜集到的史料,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未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删改取舍,犯了盲目堆砌的错误,造成论文体量过大、写作修改压力极大、阅读较为困难等等问题。总结搜集史料的经验,或许要照搬傅斯年先生的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而要做到合理利用史料、简明扼要,我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希望师弟师妹们以我这个反面例子为戒。

论文结构的安排与课题的特点、史料的情况甚至是个人习惯喜好密切相关。在论文写作课上,臧运祜老师要求我们把历年的优秀博士论文翻出来,根据自己的选题选择分析和学习的对象。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相似性,我选择了杨天宏老师的博士学位论文《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这类近代中国特殊区域的研究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和模式。比如杨老师的论文第一、二章从自开商埠思想的酝酿写到开埠的具体实践过程,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而第三至五章分别论述横向平行的不同主题:自开商埠的建置、商贸情况和社会变迁。一般而言,区域研究要兼顾纵向的时间线索和横向的主题切割。杨老师先纵后横,区分明确,而我在安排章节时,努力将使馆界内部建置和商贸市政各项事业的发展等横向内容穿插安置在历史的纵向时间线中,寓横于纵。同时,使馆界的诞生和消亡虽都属于纵向时间线的一部分,但论述的重点是不同的,诞生期的论述重点是各国公使如何规划、保卫、经营使馆界,衰落消亡期,论文更关注中国政府、精英知识分子和大众舆论如何认识使馆界问题,怎样努力收回使馆界利权。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归纳总结,最初的规划与最终成型的论文差距也是颇大的。我个人的经验是抓紧时间,先写再说,可以从自己最有兴趣、材料最充分、思路最清楚的部分写起,毕竟很多问题不是自己坐着空想就能想明白的,最熟悉既有研究和史料的人是你自己,不如直接动笔,把“论文结构”这种宏观的问题拆分成一个个小的阶段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在求教于导师时也能更有的放矢。

三、生活的平衡

从脑海中迸发的学术火花到一篇成型完整的博士论文,短则四年,长则六年,如驾驶着一列长途火车,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沿着陌生的轨道、向着前途明明暗暗的目标奔驰,挫折、困境、迷茫都是无法避免的。但学术之外还有生活,广阔的生活可以是慰藉和港湾。

我在博士生涯中遇见了志同道合又相处愉快的朋友们。我们会一起吐槽研究中的不容易,为彼此加油打气,为嚎啕大哭的朋友递上纸巾,送上拥抱;会一起高谈阔论社会事件和娱乐八卦,为对方的犀利点评和妙语连珠笑作一团;会一起采购、烹饪,在厨房里忙活着填饱肚子,吃完饭在沙发上涂指甲油;会一起回忆童年和从前的求学时光,一吐心中的感动和遗憾。人际关系如网络,接纳所有的快乐、郁闷、悲伤,牢牢支撑着我的内心。

保持爱好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压方式,能让我从专业退回到日常之中。我常常去家园四楼谈钢琴,偶尔弹《喀秋莎》时还会有同好来交流。燕园中可爱的猫猫甚多,去湖边散步时以捕获小猫咪,拍摄其或走或卧、或龇牙咧嘴或呼呼大睡的姿态为乐,寝室门口的奶牛猫警长心情若好,会允许我等两脚兽撸撸它的脑袋和尾巴。我爱看电视剧电影,非常偶尔也写作一些同人小说,玩玩P图或是视频剪辑,偶尔穿着旗袍汉服等奇装异服出门游逛、探索好吃的,若实在气闷,便去KTV鬼哭狼嚎一番。学术不是生活的全部,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张弛有度,才能走得更远。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高强度的研究工作以良好的身体状况为物质基础。如果不经常锻炼,我的脖子、背部和腰都会因为伏案太久而疼痛。按时睡觉起床,定期做一套KEEP,偶尔去游泳馆游泳,每天必须走到6000步,决不做吃饭靠外卖、何妨一下楼的宅女等等小技巧慢慢变成了习惯。论文写作之路走到最后,实际上比拼的是由智力、努力、身体、心态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素质。只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到各项及格、略有一项长处(而不是一定要在每项上都远超众人),还是能相对顺利地完成研究目标,度过一个有收获的博士生涯的。

虽然常以“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这句话作为学科的自嘲,虽然绝大部分前人经验很难通过单纯的文字阅读、而是要在自身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消化吸收,但作为一个虚长几岁的前行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这一注定坎坷漫长的征程上,总是希望师弟师妹们的路能够顺利些、再顺利些,关关难过关关过。

谨以此文,略献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郑鑫,北京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20237月毕业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研究(1901-1950)》。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北大历史学系,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